登录 | 注册

版块

感受我国漫画现状(毛牧青/文)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1

1411

转自作者天涯博客

    生活需要欢乐,需要笑声,需要幽默。社会也会有丑恶,需要鞭笞,需要讽刺。如同笑话,小品、相声等幽默艺术,漫画也是在笑声中领悟寓意,是老少咸宜,妇幼喜欢的幽默艺术形式。

  漫画在我国出现好象时间不长,大约百年左右。先前我看过一副清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地 图,上面有北极熊、鹰、蛤蟆等动物寓意象征,恐怕就是我国漫画的滥觞吧。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艺术大师丰子恺在报刊发表冠于“漫画”词的配诗画,“漫画”一词便兴起来。之后,随着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作为抨击黑暗势力和宣传民族解放运动,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发扬发扬光大。

  当年有两部漫画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记得我小学生时代,《中国少年报》上的系列漫画故事《小虎子》,是我每期优先光顾的版块。那个光头大脑袋,系着红领巾整天助人为乐干好事的小虎子,是我们那代人孩童时段的学习偶像。寄予着我们憧憬未来,坚定信念和做人的标准。不管今人如何评价或嘲笑那个年代,但我认为那种纯真和理想结合的热情和教育,至今挥之不去值得怀念。

  还有一本张乐平先生画的漫画系列《三毛流浪记》。那个头顶三根毛的大脑袋流浪儿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往往引发我笑声后的同情眼泪。三毛的故事如同建国后不久根据同名漫画改编拍摄的电影,成为我们新旧社会的比较图,备感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幸福,和对旧社会的痛恨上。或许当今年轻一代认为可笑“犯神经”,但那确实是那个时代我们那代单纯心情的真实写照。

  正是小虎子和三毛,使我迷上绘画。当时这两个主人公我默画的惟妙惟肖,我漫画技法有所提高与他们还有关系哩。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我国云集着大批漫画家。我记忆尤深的是丰子恺、廖冰兄、华君武、丁聪(小丁)、方成、苗地等。那时动漫电影也是很时兴的,涌现了一批在世界上获奖作品,如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闹天宫》等,说明我们的动画片当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但单幅和多幅的漫画与幽默作品似乎没有得过大奖,这是值得玩味的。

  “文革”时期的漫画,在狂热群众运动“大批判”推波助澜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这时的漫画与宣传画多为指向的各级“走资派”和“黑帮分子”(也有配合当时国际形势指向“帝修反”的)的“斗争”武器。随着“文革”是“浩劫”的定论,这种“批斗”艺术形式生命力也就结束。“文革”刚结束,漫画配合当时形势矛头又指向“四人帮”及“死党”。因为也是政治斗争实眯枰,不久也就偃旗息鼓。这时的漫画自然不会载入漫画史册。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我国的漫画的创作与出版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此刻多数老漫画家青春焕发,继续发挥余热。一批中青年漫画家也脱颖而出,如李滨声、阿达、廖印堂、朱森林、方唐(陈树斌)、徐鹏飞等等,以及以国画形式出现的黄永玉、韩羽等大家。一些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奖,像阿达的动画片《三个和尚》、陈树斌的幽默《给点油吧……》等。

  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时,有三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
  一是国内漫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的创刊或复刊。当时比较著名的有人民日报副刊《讽刺与幽默》(半月刊);新民晚报《漫画世界》(半月刊);浙江的《幽默大师》(月刊);河南的《漫画月刊》等等。我至今还保留一些,没事翻翻看看,很有回味。

  二是对国内外一些著名漫画大师和作品的重印和“开禁”。国内除了重印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又出版《三毛从军记》、《三毛求解放》等),还编选了叶浅予三十年代创作的漫画系列故事《王先生和小陈》。国外的最先出版的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随后三联等出版社相继也出版了丹麦的皮特斯脱鲁普、法国的阿尔贝"迪布、瑞典的雅各布生、阿根廷的季诺等等一大批国际幽默大师的专集。这些很值得借鉴的“讽刺与幽默”作品给我国漫画界和读者群带来一股清新空气。我记得当时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卜劳恩的《父与子》和皮特斯脱鲁普的《机智与狡黠》(好象是四川出版社起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记反法西斯英勇战士卜劳恩笔下那个长的像海豹的“老顽童”父亲和长着呛呛头发特别调皮儿子搞的笑料,浓浓的趣味中体现父子情深;在皮特斯脱鲁普那娴熟写实功底的笔下,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展现当时浓厚生活的众生相,至今重复翻阅仍爱不释手。

  三是我印象最深也最感震撼的事情。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有人提议并敢于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漫画肖像。这在今天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震颤效应”。要知道中国特色下,漫画指向往往是含有贬义性质的,敢画领袖漫画是大逆不道的“雷区”(这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当时我国漫画界有的人就这么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两幅表现耀邦总书记指挥大家唱歌和小平同志挥手的漫画。遗憾的是,领袖头像过于写实,漫画效果不太明显,说明还是没有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后来一番争论不了了之,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展现“越雷池一步”的“犯上”作品了。

  在我国,漫画与杂文往往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在政治气候的宽松或紧缩中“一荣俱荣,一衰俱衰”。漫画最大特点就是用生动、夸张手法,对人对事进行“讽刺与幽默”,使人看后忍俊不止哑然失笑,在笑声中体味漫画的内涵。漫画的力量是深度和指向。这种趋势如果在一个权威和权力左右国度的环境里,往往会引起权威和权力的“对号入座”。这种“对号”的后果往往会对漫画作者的带来灾难。“反右”和“文革”,使一批像廖冰兄等漫画大师与其他艺术家一样遭到政治罹难就是佐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统区讽刺官场和市井的《王先生和小陈》,和同情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三毛流浪记》漫画系列故事,一直有较大的影响。但后来能超越它的已经不多见了。叶浅予后来注重舞蹈速写(大约也与其当时的夫人、我国早期著名的舞蹈泰斗戴爱莲有关),很少再画超过《王先生和小陈》无论内涵还是技法的传世作品;张乐平虽然后来又画了《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求解放》等系列,但影响已远不如《三毛流浪记》的艺术魅力。如今年青一代很少有人记得他们。若有人如今提起三毛,恐怕大都以为是那个原名叫陈平的台湾女作家哩(据说她笔名就是取之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艺术形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漫画界的悲哀。

  如今,我们的漫画貌似繁花似锦,但在历次政治罹难使我们的漫画家如同杂文家般变得谨小慎微。你可以打开各类报刊看到诸多形形色色的国产漫画(幽默画),但总的感觉是平庸雷同、内涵肤浅,能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传世经典几乎没有。  与此同时,漫画日趋商业化、娱乐化、休闲化,在多样化媒体的侵袭下,抨击社会弊病有深刻内涵的内容作品越来越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美等国和港台地区动漫片和连环画的冲击下,如今儿童言必称“一休、米老鼠和唐老鸦”,学生言必称“手冢治虫、鸟山明和种村有菜”,青年言必称“朱德庸、蔡志忠和畿米”已经成为时尚。看看现在我们孩子们画的漫画吧,活脱就是一个日本动漫的翻版!海外漫画无论思想还是技法,已经潜移默化成为当今我国动漫的主流趋势,我这样说恐怕不是危言耸听的胡说吧。

  好的漫画家是应该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己任。他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法,更需要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这后一项特别关键,是漫画的生命。一旦漫画失去这种貌似“辣椒味和刺儿头”特性,社会效应自然会大打折扣,自然就会逐渐失去读者。

  曾经以个性鲜明、大气夸张,并以民间装饰与浪漫手法烘托严肃话题,被誉为“悲愤漫画家”并淡出漫画界的大师廖冰兄老先生,两年前哀叹“中国漫画死了”。他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漫画的作用是针砭时弊。我这个搞了几十年漫画的漫画佬,已经远远跟不上时弊,也就无法针砭。当今之现实比漫画更漫画,现代化的邪恶和邪恶的现代化是漫画所不能表现的,我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不及当代邪恶水平高。夸张是漫画必须采用的手法,而现实本身的夸张远远超过我们的夸张本领,能不掷笔收山吗?”
  或许他老人家直率而真实地道出当今我国漫画的难言、尴尬、无奈和不作为的实质吧。

  感慨复感慨!
  我们这些年没有出现个世界级的漫画大师,原因故多,但廖老上述振聋发聩的体会,难道不是我们的症结?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是世界上的劣等民族,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其他方面查找原因呢!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大俗老张发表于2014-08-26 10:20|

    转自作者天涯博客

        生活需要欢乐,需要笑声,需要幽默。社会也会有丑恶,需要鞭笞,需要讽刺。如同笑话,小品、相声等幽默艺术,漫画也是在笑声中领悟寓意,是老少咸宜,妇幼喜欢的幽默艺术形式。

      漫画在我国出现好象时间不长,大约百年左右。先前我看过一副清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地 图,上面有北极熊、鹰、蛤蟆等动物寓意象征,恐怕就是我国漫画的滥觞吧。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艺术大师丰子恺在报刊发表冠于“漫画”词的配诗画,“漫画”一词便兴起来。之后,随着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作为抨击黑暗势力和宣传民族解放运动,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发扬发扬光大。

      当年有两部漫画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记得我小学生时代,《中国少年报》上的系列漫画故事《小虎子》,是我每期优先光顾的版块。那个光头大脑袋,系着红领巾整天助人为乐干好事的小虎子,是我们那代人孩童时段的学习偶像。寄予着我们憧憬未来,坚定信念和做人的标准。不管今人如何评价或嘲笑那个年代,但我认为那种纯真和理想结合的热情和教育,至今挥之不去值得怀念。

      还有一本张乐平先生画的漫画系列《三毛流浪记》。那个头顶三根毛的大脑袋流浪儿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往往引发我笑声后的同情眼泪。三毛的故事如同建国后不久根据同名漫画改编拍摄的电影,成为我们新旧社会的比较图,备感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幸福,和对旧社会的痛恨上。或许当今年轻一代认为可笑“犯神经”,但那确实是那个时代我们那代单纯心情的真实写照。

      正是小虎子和三毛,使我迷上绘画。当时这两个主人公我默画的惟妙惟肖,我漫画技法有所提高与他们还有关系哩。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我国云集着大批漫画家。我记忆尤深的是丰子恺、廖冰兄、华君武、丁聪(小丁)、方成、苗地等。那时动漫电影也是很时兴的,涌现了一批在世界上获奖作品,如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闹天宫》等,说明我们的动画片当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但单幅和多幅的漫画与幽默作品似乎没有得过大奖,这是值得玩味的。

      “文革”时期的漫画,在狂热群众运动“大批判”推波助澜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这时的漫画与宣传画多为指向的各级“走资派”和“黑帮分子”(也有配合当时国际形势指向“帝修反”的)的“斗争”武器。随着“文革”是“浩劫”的定论,这种“批斗”艺术形式生命力也就结束。“文革”刚结束,漫画配合当时形势矛头又指向“四人帮”及“死党”。因为也是政治斗争实眯枰,不久也就偃旗息鼓。这时的漫画自然不会载入漫画史册。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我国的漫画的创作与出版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此刻多数老漫画家青春焕发,继续发挥余热。一批中青年漫画家也脱颖而出,如李滨声、阿达、廖印堂、朱森林、方唐(陈树斌)、徐鹏飞等等,以及以国画形式出现的黄永玉、韩羽等大家。一些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奖,像阿达的动画片《三个和尚》、陈树斌的幽默《给点油吧……》等。

      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时,有三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
      一是国内漫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的创刊或复刊。当时比较著名的有人民日报副刊《讽刺与幽默》(半月刊);新民晚报《漫画世界》(半月刊);浙江的《幽默大师》(月刊);河南的《漫画月刊》等等。我至今还保留一些,没事翻翻看看,很有回味。

      二是对国内外一些著名漫画大师和作品的重印和“开禁”。国内除了重印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又出版《三毛从军记》、《三毛求解放》等),还编选了叶浅予三十年代创作的漫画系列故事《王先生和小陈》。国外的最先出版的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随后三联等出版社相继也出版了丹麦的皮特斯脱鲁普、法国的阿尔贝"迪布、瑞典的雅各布生、阿根廷的季诺等等一大批国际幽默大师的专集。这些很值得借鉴的“讽刺与幽默”作品给我国漫画界和读者群带来一股清新空气。我记得当时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卜劳恩的《父与子》和皮特斯脱鲁普的《机智与狡黠》(好象是四川出版社起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记反法西斯英勇战士卜劳恩笔下那个长的像海豹的“老顽童”父亲和长着呛呛头发特别调皮儿子搞的笑料,浓浓的趣味中体现父子情深;在皮特斯脱鲁普那娴熟写实功底的笔下,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展现当时浓厚生活的众生相,至今重复翻阅仍爱不释手。

      三是我印象最深也最感震撼的事情。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有人提议并敢于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漫画肖像。这在今天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震颤效应”。要知道中国特色下,漫画指向往往是含有贬义性质的,敢画领袖漫画是大逆不道的“雷区”(这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当时我国漫画界有的人就这么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两幅表现耀邦总书记指挥大家唱歌和小平同志挥手的漫画。遗憾的是,领袖头像过于写实,漫画效果不太明显,说明还是没有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后来一番争论不了了之,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展现“越雷池一步”的“犯上”作品了。

      在我国,漫画与杂文往往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在政治气候的宽松或紧缩中“一荣俱荣,一衰俱衰”。漫画最大特点就是用生动、夸张手法,对人对事进行“讽刺与幽默”,使人看后忍俊不止哑然失笑,在笑声中体味漫画的内涵。漫画的力量是深度和指向。这种趋势如果在一个权威和权力左右国度的环境里,往往会引起权威和权力的“对号入座”。这种“对号”的后果往往会对漫画作者的带来灾难。“反右”和“文革”,使一批像廖冰兄等漫画大师与其他艺术家一样遭到政治罹难就是佐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统区讽刺官场和市井的《王先生和小陈》,和同情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三毛流浪记》漫画系列故事,一直有较大的影响。但后来能超越它的已经不多见了。叶浅予后来注重舞蹈速写(大约也与其当时的夫人、我国早期著名的舞蹈泰斗戴爱莲有关),很少再画超过《王先生和小陈》无论内涵还是技法的传世作品;张乐平虽然后来又画了《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求解放》等系列,但影响已远不如《三毛流浪记》的艺术魅力。如今年青一代很少有人记得他们。若有人如今提起三毛,恐怕大都以为是那个原名叫陈平的台湾女作家哩(据说她笔名就是取之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艺术形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漫画界的悲哀。

      如今,我们的漫画貌似繁花似锦,但在历次政治罹难使我们的漫画家如同杂文家般变得谨小慎微。你可以打开各类报刊看到诸多形形色色的国产漫画(幽默画),但总的感觉是平庸雷同、内涵肤浅,能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传世经典几乎没有。  与此同时,漫画日趋商业化、娱乐化、休闲化,在多样化媒体的侵袭下,抨击社会弊病有深刻内涵的内容作品越来越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美等国和港台地区动漫片和连环画的冲击下,如今儿童言必称“一休、米老鼠和唐老鸦”,学生言必称“手冢治虫、鸟山明和种村有菜”,青年言必称“朱德庸、蔡志忠和畿米”已经成为时尚。看看现在我们孩子们画的漫画吧,活脱就是一个日本动漫的翻版!海外漫画无论思想还是技法,已经潜移默化成为当今我国动漫的主流趋势,我这样说恐怕不是危言耸听的胡说吧。

      好的漫画家是应该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己任。他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法,更需要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这后一项特别关键,是漫画的生命。一旦漫画失去这种貌似“辣椒味和刺儿头”特性,社会效应自然会大打折扣,自然就会逐渐失去读者。

      曾经以个性鲜明、大气夸张,并以民间装饰与浪漫手法烘托严肃话题,被誉为“悲愤漫画家”并淡出漫画界的大师廖冰兄老先生,两年前哀叹“中国漫画死了”。他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漫画的作用是针砭时弊。我这个搞了几十年漫画的漫画佬,已经远远跟不上时弊,也就无法针砭。当今之现实比漫画更漫画,现代化的邪恶和邪恶的现代化是漫画所不能表现的,我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不及当代邪恶水平高。夸张是漫画必须采用的手法,而现实本身的夸张远远超过我们的夸张本领,能不掷笔收山吗?”
      或许他老人家直率而真实地道出当今我国漫画的难言、尴尬、无奈和不作为的实质吧。

      感慨复感慨!
      我们这些年没有出现个世界级的漫画大师,原因故多,但廖老上述振聋发聩的体会,难道不是我们的症结?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是世界上的劣等民族,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其他方面查找原因呢! 本贴最后由 大俗老张 于 2014-08-26 10:21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1楼

  • xueli发表于2014-08-29 23:29|

    感谢老张提供好文,现在我很少在网上一下子阅读这这么多文字了哦。
    此文堪称中国漫画简史
    虽然有些地方由于篇幅所限,不够详尽
    但是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文字真的不多。收藏啦!谢谢! 本贴最后由 xueli 于 2014-09-22 09:24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2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