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速写,与自然的直接交流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会员BLOG

11

14573

速写,与自然的直接沟通

侯石明

如何让一个普通学生踏入美术殿堂的大门,首先就是速写。
速写就要写生。
速写说白了就是快速写画,初始阶段可以说是见什么画什么,揣个速写本,一个铅笔头,眼睛象个照相机,随时捕捉要画的物体。有时可能不经过思考,没有任何主观思想,只是机械地描绘和表现。这样大量做一些练习,发现好的作品不多,但有些很生动,局部很精彩,整体难如人意。不过,这个阶段着重练习了手和脑的配合,可以做到眼睛看到,手就表现出来,是一种简单、易上手的办法。所以要大量的画,不能间断。
因为要天天画,难免烦闷,所以要在写生中找到乐趣,找到美!
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趋向,自己和别人都不要勉强。“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话我们很熟悉,但是如何去发现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及修养有关。同样一个东西,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平常,甚至有人认为丑陋,我听到过很多人到了画室看到摆好的静物就会说,这些破瓶烂罐有什么可画的?到了很自然的风景区,没有娱乐设施就觉得不好看,不好玩。最近多次带学生外出写生,这一点感受颇多。使我不由想起吴冠中老师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所说“美盲”一词。包括自己也一样,同样一个东西,今天认为不美,过了一段儿认为比较美了,犹如吴道子看寺庙里的壁画,初看不美,二看好看,三看美极。这和他的艺术修养不断超越有关。速写的练习可以促进观察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课堂上学习素描,相对比较沉闷,注重强调大部头素描长期作业,着重表现物体的空间、体积、质感、光感等。这样往往使有些素描作业略显呆板,没有生命力。画面的趣味性、生动性下降。相反,一幅好的速写,可以形成一幅独立作品,它虽然没有素描描绘的那么细腻充分,但画面的张力和力度可以超越一幅刻画细致的素描。如此,一幅好的素描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包括与速写有关的两个互补的过程:一是首先搜寻和发现物象形体的美感;二是将搜寻和发现的结果联合成一个整体。在初画速写的时候,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单独的对象,如石块、饮料罐、凳子、植物叶片或花朵等,有了手感再尝试去组合,慢慢复杂起来,最后学习画面的整体处理。
应该在素描教学期间多插入一些短时间的速写练习,用于活泼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速写的重要调节作用。
在写生的下一个阶段,强调深入观察、最大可能地发现自然中的各种绘画因素,诸如比例、形态、结构、体积、关系等,反复比较、提炼。对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做细致地深入思考和大胆地选择,在对自然形象的净化中达到表现的深化,从而在写生当中创造出带有明确主观色彩的生动艺术形象。“非所目见”,不足得形,更不足传神。古人对写生也即“师造化”向来非常强调,认为绘画创作的源泉在生活,要求深入生活,对大自然要详尽观察。唐代韩干回答唐明皇的提问说:“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五代荆浩深入自然,画松万本,为求其“真”;吴冠中老师写生喜欢纯自然化状态,总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画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
齐白石的论调较之古人更为干脆,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他还讲:“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见,白石对生活本身是多么关注,他觉得“不常见的”是“虚无缥缈”的,即使画得很好,也“不切实际”,所以他以为,只有“胸中先有所见之物”,才能“下笔有神”。齐白石也是这么做的。
他曾说,我对鸡仔仔细观察和研究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得多,所以才能有神。齐白石心系乡园,热恋故土,与乡间的万物同化为一,自谓身具“蔬笋气”,这不是易到的一种境界。在白石的众多作品中,那些生动细致的描绘,没有长期的观察,体会研究,是不可能办到的。他还在给一位学生的工笔花卉册上题诗曰:“他日狂挥神外似,工夫须识在今朝。”
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发,进入一种情趣的表现状态,与对象在情趣中往复回流,生命互享,情感互动。通过这种情感把局部与整体、自然与意象、理性与表现综合起来,从而去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写生状态和艺术境界,充分发挥写生时的情感性和直觉创造性。高更认为对自然现象必须采取改变或综合的态度才是艺术创造,而对那些拘泥于自然现象外表真实的印象主义画家则投以轻蔑的眼光。他说:“他们寻找眼睛近旁的东西,而并不是在思想中神秘的内心世界去探求———”。八大山人写生花鸟点点数笔,神情毕具,超出凡境,堪称神品。
速写作为一种美术的基本功,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需要大量而长久的实践与探索,也是一位艺术从事者成熟的标志。

(侯石明速写二幅)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hsm发表于2007-11-11 21:31|

    速写,与自然的直接沟通

    侯石明

    如何让一个普通学生踏入美术殿堂的大门,首先就是速写。
    速写就要写生。
    速写说白了就是快速写画,初始阶段可以说是见什么画什么,揣个速写本,一个铅笔头,眼睛象个照相机,随时捕捉要画的物体。有时可能不经过思考,没有任何主观思想,只是机械地描绘和表现。这样大量做一些练习,发现好的作品不多,但有些很生动,局部很精彩,整体难如人意。不过,这个阶段着重练习了手和脑的配合,可以做到眼睛看到,手就表现出来,是一种简单、易上手的办法。所以要大量的画,不能间断。
    因为要天天画,难免烦闷,所以要在写生中找到乐趣,找到美!
    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趋向,自己和别人都不要勉强。“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话我们很熟悉,但是如何去发现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及修养有关。同样一个东西,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平常,甚至有人认为丑陋,我听到过很多人到了画室看到摆好的静物就会说,这些破瓶烂罐有什么可画的?到了很自然的风景区,没有娱乐设施就觉得不好看,不好玩。最近多次带学生外出写生,这一点感受颇多。使我不由想起吴冠中老师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所说“美盲”一词。包括自己也一样,同样一个东西,今天认为不美,过了一段儿认为比较美了,犹如吴道子看寺庙里的壁画,初看不美,二看好看,三看美极。这和他的艺术修养不断超越有关。速写的练习可以促进观察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课堂上学习素描,相对比较沉闷,注重强调大部头素描长期作业,着重表现物体的空间、体积、质感、光感等。这样往往使有些素描作业略显呆板,没有生命力。画面的趣味性、生动性下降。相反,一幅好的速写,可以形成一幅独立作品,它虽然没有素描描绘的那么细腻充分,但画面的张力和力度可以超越一幅刻画细致的素描。如此,一幅好的素描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包括与速写有关的两个互补的过程:一是首先搜寻和发现物象形体的美感;二是将搜寻和发现的结果联合成一个整体。在初画速写的时候,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单独的对象,如石块、饮料罐、凳子、植物叶片或花朵等,有了手感再尝试去组合,慢慢复杂起来,最后学习画面的整体处理。
    应该在素描教学期间多插入一些短时间的速写练习,用于活泼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速写的重要调节作用。
    在写生的下一个阶段,强调深入观察、最大可能地发现自然中的各种绘画因素,诸如比例、形态、结构、体积、关系等,反复比较、提炼。对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做细致地深入思考和大胆地选择,在对自然形象的净化中达到表现的深化,从而在写生当中创造出带有明确主观色彩的生动艺术形象。“非所目见”,不足得形,更不足传神。古人对写生也即“师造化”向来非常强调,认为绘画创作的源泉在生活,要求深入生活,对大自然要详尽观察。唐代韩干回答唐明皇的提问说:“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五代荆浩深入自然,画松万本,为求其“真”;吴冠中老师写生喜欢纯自然化状态,总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画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
    齐白石的论调较之古人更为干脆,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他还讲:“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可见,白石对生活本身是多么关注,他觉得“不常见的”是“虚无缥缈”的,即使画得很好,也“不切实际”,所以他以为,只有“胸中先有所见之物”,才能“下笔有神”。齐白石也是这么做的。
    他曾说,我对鸡仔仔细观察和研究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得多,所以才能有神。齐白石心系乡园,热恋故土,与乡间的万物同化为一,自谓身具“蔬笋气”,这不是易到的一种境界。在白石的众多作品中,那些生动细致的描绘,没有长期的观察,体会研究,是不可能办到的。他还在给一位学生的工笔花卉册上题诗曰:“他日狂挥神外似,工夫须识在今朝。”
    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发,进入一种情趣的表现状态,与对象在情趣中往复回流,生命互享,情感互动。通过这种情感把局部与整体、自然与意象、理性与表现综合起来,从而去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写生状态和艺术境界,充分发挥写生时的情感性和直觉创造性。高更认为对自然现象必须采取改变或综合的态度才是艺术创造,而对那些拘泥于自然现象外表真实的印象主义画家则投以轻蔑的眼光。他说:“他们寻找眼睛近旁的东西,而并不是在思想中神秘的内心世界去探求———”。八大山人写生花鸟点点数笔,神情毕具,超出凡境,堪称神品。
    速写作为一种美术的基本功,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需要大量而长久的实践与探索,也是一位艺术从事者成熟的标志。

    (侯石明速写二幅)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