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我对父母亲的“非议”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会员BLOG

2

802942


            我对父母亲的“非议”
               幽默创意CEO   冯会仓 QQ937988115  电话13008739492
按理说,步入不惑之年,我是不应该议论自己的父母的,也是没有资格对父母说长道短的,首先是因为自己在事业诸方面不是一个成功者,其次是,比起他人,父母能够以七旬高龄自食其力,陪伴我们,并不断的给我和姊妹们关怀与呵护,我应该很知足了。何况,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我还享受了更多的偏爱,这在几个姐妹间是显而易见的,我想不仅仅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缘故,还在于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很少惹父母生气。
我爱我的父母,现在尤甚。我经常会想起父母和我们那个大家庭的过往旧事,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父母的得失成败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知道,分析父母的优长,对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我自己来说,这种反思还是有点价值的,至少在自我修养、待人处事、家庭教育等方面至关重要,比如说,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就会注意吸取经验,扬长避短。
父母亲都是很普通的农民,至今还在北方的农村居住。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陇东高原,两位老人自谋生计相依为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父亲患心脏病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也在磨难中坚守到现在。不知多少个深夜,每当父亲浑身僵硬不省人事时,母亲孤立无助,在担惊受怕中苦熬到天亮。我有时非常羡慕县城里的退休老干部,平日悠哉乐哉,有一份可观的工资保障,特别是病情紧急时,可以马上住院抢救,应该说比乡下农民幸运多了。而身体多病的母亲,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默默地长期承担了我们做子女的应尽的所有责任。说来十分惭愧,我这个当儿子的,居住在省城兰州已经近二十年了,按说早该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安度晚年享点清福了,可是由于生活的意外变故,我的处境非常尴尬,自顾不暇,只能眼睁睁看着父母在农村受苦。幸好母亲有一个刚强乐观的好心态,她不仅没有半点怨天尤人,还经常给我鼓劲打气。即使在家里最缺钱的时候,母亲也从不提起,反而想着帮我存钱买房子。她总是劝我说: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注意保护好身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母亲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感染了我,并唤起我的斗志。
有时想想父母的一生,似乎别无所求,只是为了孩子们而活着,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一份美好的期待,盼望着儿女们建功立业扬眉吐气。事实情况是,生活中充满了坎坷和意外,父母好不容易把几个孩子养大成人,还供我们上学读书,最后子女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烦恼和悲剧。父母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想这些因果关系,甚至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优缺点。只是闲暇时,父母会忆苦思甜,咀嚼过去的艰难岁月,感恩今天的幸福时光,也就比我们多了一份知足和快乐。
记得小时候,我们和几个叔叔过着一个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纷纷扰扰酸甜苦辣,留下了许多不太愉快的回忆。由于爷爷过早离世,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父亲早早就承担了养家的重担。做穷人家“掌柜的”很不容易,千头万绪,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承受更多的不理解。也由于生性刚烈,敢作敢为,在贫下中农狠斗地主富农的特殊年代,父亲理所当然的成为家人的保护神。父亲也曾上过学,当过村里的小学教师和会计,因为出身不好,这些体制内的事情都干不长久。后来父亲下了狠心:学个技术当木匠总可以不受成分影响了吧!而且可以凭手艺挣点钱,指望给自己的几个弟弟娶媳妇哪。可是后来几个叔叔成家立业后,我们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为了妯娌猜忌田埂琐事,闹得鸡飞狗跳结下怨恨。父母后来也颇有怨言,觉得人心难测,更多的是忘恩负义。我倒是怀疑父亲的处事方法有一些问题:首先是父亲不该直来直去批评别人,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也要委婉一些,讲点策略,不可锋芒毕露,让人自尊扫地下不了台。其次是与人为善要有持续性,既要有大恩大德,也要有小恩小惠。毕竟“君子”是少数,更多的人介于君子与小人的属性之间,你曾经为别人付出了心血,就应该继续付出下去,无怨无悔,更不能居功自傲,轻慢他人,否则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事实证明,父亲多次狠狠地教育了亲弟弟以后,不但招致奶奶的怨愤,更让弟弟们记恨在心久久不能释怀。加之为地界的事,母亲与叔父斤斤计较寸土必争,致使自己吃亏受累,得不偿失。父亲就这样实心实意的帮了十个人的大忙,又实心实意地惹得十个人不高兴,最后有九个人背弃了他,剩一个人还不是他的至交朋友。
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总结过这些经验教训,在要求子女学习、做事方面依然我行我素,只知进,不知退。作为半个知识分子,父亲对我们的教育的确不能算是成功的。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有余,研究不足,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及其优缺点。在生活中也是雷厉风行毫不含糊。我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懦弱的孩子,学习之余,我和姐妹们始终跟大人们一起干活,尽管慢点但绝不偷懒。有时候干活达不到父亲的标准,就会惹得父亲大发雷霆,吓得我们姊妹们心惊胆战,噤若寒蝉,手足无措。父亲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方式使得我的性格更加脆弱,内心更加自卑。暗地里,我心里直犯嘀咕:父亲,您是让我成为优秀学生呢,还是成为种田能手呢?所以,当我自己的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时,我会尽量克制自己,先分析缘由,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之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孩子的兴趣特长方面,我会吸取自身的教训,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即使我能力有限,财力有限,我也会想法设法,挖掘孩子的潜力,找到孩子真正钟情的发展方向,我会多一些宽容,允许孩子失败,“不作第一作唯一”,鼓励孩子百折不挠,乐观生活,永不放弃,只要孩子过得充实、快乐就好。其实,我生性愚钝,并非读书的好材料,但我却有绘画的天赋,从小痴迷涂涂画画,数十年不改,可惜诸多原因终未成才。其中缘由很多:家庭困难无暇顾及,缺乏自觉自学成才的禀赋,缺乏拜师学艺的机缘,等等,但我至今认为,家长的观念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有没有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意识,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能够做到因势引导,自觉培养,是孩子的幸事。这方面,我也曾有遗憾,也曾抱怨家里导向不明,支持不够,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更多的,是自己作为家长,从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父亲为人耿直,脾气暴躁,路见不平容易上火。在我们当地,父亲也曾算一个“能成人”。凡是村里的婚丧嫁娶家常琐事,总有父亲忙碌的身影,以及掷地有声的裁决。正是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父亲的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动辄骂人,率性而为,自然得罪了一些私心较重的人。我想,这些事对我的教训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罪人的事少管为好,明哲保身吧。作为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父亲备受乡邻们的尊敬,也曾带过几个徒弟。父亲经常被人请去盖房子,做家具和农具,干活的时候,父亲就会像对待自家活计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丝毫马虎。好几次,因为徒弟的小小疏忽出差,父亲不顾大庭广众,把徒弟骂的狗血喷头无地自容,最后一个个都跑掉了。很可惜,父亲那么好的手艺,至今没有一个“正宗”的徒弟,不能不说一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师至察则无徒,人至察则无友”。给别人干活,何必呢!看看周围的师傅,活干的很一般,不用自己出大力气,愣是把徒弟使唤的团团转,把钱赚得圆圆满满。严师出高徒,在父亲这里却成为悲剧,难道是父亲不懂张弛有度的道理,不擅驾驭人才垂拱而治的权术而致的么?
父亲对奶奶始终都是很孝顺的,甚至为了奶奶的利益,不惜牺牲我母亲的权益,这一点对我可能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觉得:“如果老娘和妻子同时落水,应该先去救老娘”的解答更妥一些,因为我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假如我沦为罪犯或病人,其他任何人都会厌恶我、抛弃我,只有母亲不会。只是对我早已故去的奶奶而言,父亲只能算做一个“忠臣”,算不上十分合格的“孝子”。因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经常会因家事顶撞奶奶,惹得老人家不高兴,几个叔叔在奶奶面前百依百顺,加上婶婶们第一胎都生的儿子,而母亲不然,更不像婶婶们那样善于看风使舵,甜言蜜语,其地位可想而知。我想,就算许多古代明君,总是喜欢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厌恶、疏远直言敢谏的忠臣,何况奶奶这样的农村老太呢。孝顺与否这个话题,永远是一个悖论。就拿我与妹妹来说,许多时候,都是妹妹在父母跟前操心帮忙,作为工作近二十年的女人,妹妹至今还经常帮父母在地里干农活,从来都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可是由于老人的一些做法欠妥受到妹妹的顶撞,不时让二老生气。而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更多的是电话问候纸上谈兵,最后获得“孝子”美名的却是我。这让我想起了同村的一位老太,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当干部,好多年不回家探亲,她一直跟另一个儿子生活,这个农民儿子对老人非常孝顺,吃喝拉撒毫不含糊,只是农村媳妇有点个性,有时难免与婆婆磕磕碰碰。有一年干部儿子回了一趟家,老太太见面就声泪俱下,悲悲戚戚,细细将农村儿子儿媳的罪过控诉一番,惹得大家嘘声一片,好不尴尬。等到干部儿子走了以后,老太太还得由农民儿子天天照顾,儿子当然不说什么,但媳妇肯定起了心病。做老人的,也要尽量不做“昏君”,一碗水可要端平啊!
在此,不得不说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敢说自己的母亲是最伟大的,因为母亲身上兼有农村妇女的诸多弱点和小毛病,婆媳不睦、邻里失和就与母亲的个性不无关系。但是,作为世界上很自卑很渺小的一个男子,我在母亲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好的,我就是母亲的天,超过世间一切。你说,我能忽视母亲吗?母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但在见识上,在待人处事上,往往要超过父亲一些,她懂得“舍得”、“修路”之理,善于践行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所以到了暮年,母亲的铁杆朋友有好几个,比父亲强多了。
近年来,父母亲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了。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小了,以至遇到一些烦心事,父亲会刻意不让自己生气,一声叹息,做难得糊涂状。从父亲的言语间我感觉得到,有些事情他已经很能想通了,不再计较那么多了,有些事情他或许从未想起,也不会想通的,这已经不重要了。母亲的变化就更大了,有一件事情的变化让我都很吃惊,那就是她对同族一个婶子的态度,从不共戴天到和颜问候,我都不知这件事是怎么化解的。因庄基纠纷,我家与这个婶子结下了深仇大恨,她曾经用最恶毒最下流的方式侮辱母亲和我们全家,我曾发誓,为了母亲的尊严,我与她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只等她得病去世,我会欢歌庆贺。可是去年,在老家,母亲无意间给我说话,她略带情绪的说:你那个嫂子就爱挑拨是非,胡说八道,就是想叫我和你婶子继续闹矛盾好看热闹,你看我们妯娌都一把年纪了,不怕旁人笑话?还闹什么啊!我深感诧异,问母亲:你和婶子和解了吗?母亲淡淡的说:我们经常说话呢,很正常,没什么啊。我瞬间感觉心里久悬的一块石头落地,对婶子的怨气消逝大半:既然母亲已经放下旧怨,我为什么不能放下呢,只要母亲能释然,我又何必再赌气呢。于是照家族惯例,我主动给那个婶子拜年,婶子和颜悦色,当年的情绪早已不再,我也释然。
说来说去,老人老矣,风光不再,神马都是浮云,只要老人能有个好胃口,能够自由走动,就是最大的福分了,剩下的事情,就看我们做子女的如何去安排了。有一回,我看到一位老同学,事业如日中天,妻子聪明贤惠,把农村老公公伺候的分外周到,三世同堂,令人好不眼热。去年回老家过年,父亲曾轻描淡写的跟我提起他和我母亲将来的后事,妹妹也郑重其事的和我商量父母的养老问题,让我心底的紧迫感一阵阵收紧。说实话,我一直反复考虑关于父母养老送终的问题,也想到各种方案,只是一直没有实际行动,深感心有余力不足,无地自容。我只在心里有个愿景,再有二、三年时间,待我事业上、经济上稍有点起色,我一定在县城给父母租一套旧房子,各个方面都方便一些,和妹妹也住的近一点,我只能按月给父母一些费用,做权宜之计,只愿二老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其实母亲也说过一次,就算到了县城,她也会闲不住的,她倒喜欢当个保姆,帮别人带孩子,自力更生,自得其乐。我明白,老人家一辈子勤劳惯了,总是不愿意拖累儿女啊。我甚至有个强烈的愿望,一旦经济独立,我宁愿抛却城市的饭碗和嘈杂,首先会在老家买个房子,陪伴父母安度晚年。父母永远喜欢家乡的人,喜欢老家的天和地,我知道。
                                                  2013.3.2   金城兰州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冯会仓发表于2013-03-22 05:40|


                我对父母亲的“非议”
                   幽默创意CEO   冯会仓 QQ937988115  电话13008739492
    按理说,步入不惑之年,我是不应该议论自己的父母的,也是没有资格对父母说长道短的,首先是因为自己在事业诸方面不是一个成功者,其次是,比起他人,父母能够以七旬高龄自食其力,陪伴我们,并不断的给我和姊妹们关怀与呵护,我应该很知足了。何况,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我还享受了更多的偏爱,这在几个姐妹间是显而易见的,我想不仅仅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缘故,还在于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很少惹父母生气。
    我爱我的父母,现在尤甚。我经常会想起父母和我们那个大家庭的过往旧事,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父母的得失成败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知道,分析父母的优长,对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我自己来说,这种反思还是有点价值的,至少在自我修养、待人处事、家庭教育等方面至关重要,比如说,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就会注意吸取经验,扬长避短。
    父母亲都是很普通的农民,至今还在北方的农村居住。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陇东高原,两位老人自谋生计相依为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父亲患心脏病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也在磨难中坚守到现在。不知多少个深夜,每当父亲浑身僵硬不省人事时,母亲孤立无助,在担惊受怕中苦熬到天亮。我有时非常羡慕县城里的退休老干部,平日悠哉乐哉,有一份可观的工资保障,特别是病情紧急时,可以马上住院抢救,应该说比乡下农民幸运多了。而身体多病的母亲,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默默地长期承担了我们做子女的应尽的所有责任。说来十分惭愧,我这个当儿子的,居住在省城兰州已经近二十年了,按说早该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安度晚年享点清福了,可是由于生活的意外变故,我的处境非常尴尬,自顾不暇,只能眼睁睁看着父母在农村受苦。幸好母亲有一个刚强乐观的好心态,她不仅没有半点怨天尤人,还经常给我鼓劲打气。即使在家里最缺钱的时候,母亲也从不提起,反而想着帮我存钱买房子。她总是劝我说: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注意保护好身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母亲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感染了我,并唤起我的斗志。
    有时想想父母的一生,似乎别无所求,只是为了孩子们而活着,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一份美好的期待,盼望着儿女们建功立业扬眉吐气。事实情况是,生活中充满了坎坷和意外,父母好不容易把几个孩子养大成人,还供我们上学读书,最后子女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烦恼和悲剧。父母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想这些因果关系,甚至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优缺点。只是闲暇时,父母会忆苦思甜,咀嚼过去的艰难岁月,感恩今天的幸福时光,也就比我们多了一份知足和快乐。
    记得小时候,我们和几个叔叔过着一个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纷纷扰扰酸甜苦辣,留下了许多不太愉快的回忆。由于爷爷过早离世,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父亲早早就承担了养家的重担。做穷人家“掌柜的”很不容易,千头万绪,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承受更多的不理解。也由于生性刚烈,敢作敢为,在贫下中农狠斗地主富农的特殊年代,父亲理所当然的成为家人的保护神。父亲也曾上过学,当过村里的小学教师和会计,因为出身不好,这些体制内的事情都干不长久。后来父亲下了狠心:学个技术当木匠总可以不受成分影响了吧!而且可以凭手艺挣点钱,指望给自己的几个弟弟娶媳妇哪。可是后来几个叔叔成家立业后,我们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为了妯娌猜忌田埂琐事,闹得鸡飞狗跳结下怨恨。父母后来也颇有怨言,觉得人心难测,更多的是忘恩负义。我倒是怀疑父亲的处事方法有一些问题:首先是父亲不该直来直去批评别人,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也要委婉一些,讲点策略,不可锋芒毕露,让人自尊扫地下不了台。其次是与人为善要有持续性,既要有大恩大德,也要有小恩小惠。毕竟“君子”是少数,更多的人介于君子与小人的属性之间,你曾经为别人付出了心血,就应该继续付出下去,无怨无悔,更不能居功自傲,轻慢他人,否则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事实证明,父亲多次狠狠地教育了亲弟弟以后,不但招致奶奶的怨愤,更让弟弟们记恨在心久久不能释怀。加之为地界的事,母亲与叔父斤斤计较寸土必争,致使自己吃亏受累,得不偿失。父亲就这样实心实意的帮了十个人的大忙,又实心实意地惹得十个人不高兴,最后有九个人背弃了他,剩一个人还不是他的至交朋友。
    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总结过这些经验教训,在要求子女学习、做事方面依然我行我素,只知进,不知退。作为半个知识分子,父亲对我们的教育的确不能算是成功的。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有余,研究不足,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及其优缺点。在生活中也是雷厉风行毫不含糊。我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懦弱的孩子,学习之余,我和姐妹们始终跟大人们一起干活,尽管慢点但绝不偷懒。有时候干活达不到父亲的标准,就会惹得父亲大发雷霆,吓得我们姊妹们心惊胆战,噤若寒蝉,手足无措。父亲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方式使得我的性格更加脆弱,内心更加自卑。暗地里,我心里直犯嘀咕:父亲,您是让我成为优秀学生呢,还是成为种田能手呢?所以,当我自己的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时,我会尽量克制自己,先分析缘由,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之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孩子的兴趣特长方面,我会吸取自身的教训,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即使我能力有限,财力有限,我也会想法设法,挖掘孩子的潜力,找到孩子真正钟情的发展方向,我会多一些宽容,允许孩子失败,“不作第一作唯一”,鼓励孩子百折不挠,乐观生活,永不放弃,只要孩子过得充实、快乐就好。其实,我生性愚钝,并非读书的好材料,但我却有绘画的天赋,从小痴迷涂涂画画,数十年不改,可惜诸多原因终未成才。其中缘由很多:家庭困难无暇顾及,缺乏自觉自学成才的禀赋,缺乏拜师学艺的机缘,等等,但我至今认为,家长的观念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有没有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意识,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能够做到因势引导,自觉培养,是孩子的幸事。这方面,我也曾有遗憾,也曾抱怨家里导向不明,支持不够,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更多的,是自己作为家长,从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父亲为人耿直,脾气暴躁,路见不平容易上火。在我们当地,父亲也曾算一个“能成人”。凡是村里的婚丧嫁娶家常琐事,总有父亲忙碌的身影,以及掷地有声的裁决。正是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父亲的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动辄骂人,率性而为,自然得罪了一些私心较重的人。我想,这些事对我的教训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罪人的事少管为好,明哲保身吧。作为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父亲备受乡邻们的尊敬,也曾带过几个徒弟。父亲经常被人请去盖房子,做家具和农具,干活的时候,父亲就会像对待自家活计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丝毫马虎。好几次,因为徒弟的小小疏忽出差,父亲不顾大庭广众,把徒弟骂的狗血喷头无地自容,最后一个个都跑掉了。很可惜,父亲那么好的手艺,至今没有一个“正宗”的徒弟,不能不说一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师至察则无徒,人至察则无友”。给别人干活,何必呢!看看周围的师傅,活干的很一般,不用自己出大力气,愣是把徒弟使唤的团团转,把钱赚得圆圆满满。严师出高徒,在父亲这里却成为悲剧,难道是父亲不懂张弛有度的道理,不擅驾驭人才垂拱而治的权术而致的么?
    父亲对奶奶始终都是很孝顺的,甚至为了奶奶的利益,不惜牺牲我母亲的权益,这一点对我可能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觉得:“如果老娘和妻子同时落水,应该先去救老娘”的解答更妥一些,因为我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假如我沦为罪犯或病人,其他任何人都会厌恶我、抛弃我,只有母亲不会。只是对我早已故去的奶奶而言,父亲只能算做一个“忠臣”,算不上十分合格的“孝子”。因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经常会因家事顶撞奶奶,惹得老人家不高兴,几个叔叔在奶奶面前百依百顺,加上婶婶们第一胎都生的儿子,而母亲不然,更不像婶婶们那样善于看风使舵,甜言蜜语,其地位可想而知。我想,就算许多古代明君,总是喜欢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厌恶、疏远直言敢谏的忠臣,何况奶奶这样的农村老太呢。孝顺与否这个话题,永远是一个悖论。就拿我与妹妹来说,许多时候,都是妹妹在父母跟前操心帮忙,作为工作近二十年的女人,妹妹至今还经常帮父母在地里干农活,从来都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可是由于老人的一些做法欠妥受到妹妹的顶撞,不时让二老生气。而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更多的是电话问候纸上谈兵,最后获得“孝子”美名的却是我。这让我想起了同村的一位老太,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当干部,好多年不回家探亲,她一直跟另一个儿子生活,这个农民儿子对老人非常孝顺,吃喝拉撒毫不含糊,只是农村媳妇有点个性,有时难免与婆婆磕磕碰碰。有一年干部儿子回了一趟家,老太太见面就声泪俱下,悲悲戚戚,细细将农村儿子儿媳的罪过控诉一番,惹得大家嘘声一片,好不尴尬。等到干部儿子走了以后,老太太还得由农民儿子天天照顾,儿子当然不说什么,但媳妇肯定起了心病。做老人的,也要尽量不做“昏君”,一碗水可要端平啊!
    在此,不得不说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敢说自己的母亲是最伟大的,因为母亲身上兼有农村妇女的诸多弱点和小毛病,婆媳不睦、邻里失和就与母亲的个性不无关系。但是,作为世界上很自卑很渺小的一个男子,我在母亲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好的,我就是母亲的天,超过世间一切。你说,我能忽视母亲吗?母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但在见识上,在待人处事上,往往要超过父亲一些,她懂得“舍得”、“修路”之理,善于践行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所以到了暮年,母亲的铁杆朋友有好几个,比父亲强多了。
    近年来,父母亲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了。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小了,以至遇到一些烦心事,父亲会刻意不让自己生气,一声叹息,做难得糊涂状。从父亲的言语间我感觉得到,有些事情他已经很能想通了,不再计较那么多了,有些事情他或许从未想起,也不会想通的,这已经不重要了。母亲的变化就更大了,有一件事情的变化让我都很吃惊,那就是她对同族一个婶子的态度,从不共戴天到和颜问候,我都不知这件事是怎么化解的。因庄基纠纷,我家与这个婶子结下了深仇大恨,她曾经用最恶毒最下流的方式侮辱母亲和我们全家,我曾发誓,为了母亲的尊严,我与她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只等她得病去世,我会欢歌庆贺。可是去年,在老家,母亲无意间给我说话,她略带情绪的说:你那个嫂子就爱挑拨是非,胡说八道,就是想叫我和你婶子继续闹矛盾好看热闹,你看我们妯娌都一把年纪了,不怕旁人笑话?还闹什么啊!我深感诧异,问母亲:你和婶子和解了吗?母亲淡淡的说:我们经常说话呢,很正常,没什么啊。我瞬间感觉心里久悬的一块石头落地,对婶子的怨气消逝大半:既然母亲已经放下旧怨,我为什么不能放下呢,只要母亲能释然,我又何必再赌气呢。于是照家族惯例,我主动给那个婶子拜年,婶子和颜悦色,当年的情绪早已不再,我也释然。
    说来说去,老人老矣,风光不再,神马都是浮云,只要老人能有个好胃口,能够自由走动,就是最大的福分了,剩下的事情,就看我们做子女的如何去安排了。有一回,我看到一位老同学,事业如日中天,妻子聪明贤惠,把农村老公公伺候的分外周到,三世同堂,令人好不眼热。去年回老家过年,父亲曾轻描淡写的跟我提起他和我母亲将来的后事,妹妹也郑重其事的和我商量父母的养老问题,让我心底的紧迫感一阵阵收紧。说实话,我一直反复考虑关于父母养老送终的问题,也想到各种方案,只是一直没有实际行动,深感心有余力不足,无地自容。我只在心里有个愿景,再有二、三年时间,待我事业上、经济上稍有点起色,我一定在县城给父母租一套旧房子,各个方面都方便一些,和妹妹也住的近一点,我只能按月给父母一些费用,做权宜之计,只愿二老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其实母亲也说过一次,就算到了县城,她也会闲不住的,她倒喜欢当个保姆,帮别人带孩子,自力更生,自得其乐。我明白,老人家一辈子勤劳惯了,总是不愿意拖累儿女啊。我甚至有个强烈的愿望,一旦经济独立,我宁愿抛却城市的饭碗和嘈杂,首先会在老家买个房子,陪伴父母安度晚年。父母永远喜欢家乡的人,喜欢老家的天和地,我知道。
                                                      2013.3.2   金城兰州

    举报 回复

    # 1楼

  • 坚果发表于2013-04-19 01:08|

    .

    举报 回复

    # 2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