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侃画题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罗杰

0

1364

侃画题

                  •罗兴发•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某老师推荐的油画,最初没有作者名字与画名,现在都清楚了,是件很高兴的事情。我之所以想知道这油画的名称,因为我看过太多的漫画画题,一般来说,特别注重者并不多。岂不知,其他绘画也有这种情况。于是乎,侃侃画题,也就觉得很有意识。

    画题往往决定着这画的成功。

    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画题好成全了他。他原来的画题为《我的父亲》,最后定名《父亲》是吴冠中的点拨。

    在罗中立这个画题里,“父亲”二字太重要了。父亲、母亲这类词,被诗歌、散文、歌曲赋予了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已经成为文学艺术领域认可共识的某种社会深刻意义的借代,已从单纯的人伦称谓升华成了社会意义。罗中立原来用题为“我的父亲”,我们不能猜测人家当初就没想到这一层。举例说,如果罗中立原来的画题为“盼望丰收”,吴冠中肯定不会给他改成“父亲”的。假设吴冠中看了罗中立所画的农民形象于是自己想到了“父亲”二字,但是,一看“盼望丰收”几个字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相差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恐怕也不敢贸然提升。贸然提升,冒“捉刀代笔”的政治风险,那可不是小事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冠中基本上还是个规矩的现实主义者。吴冠中成为“解放者”,那是“转型”以后的事了。

     一件艺术的伟大成功,时代,机遇的因素是少不得的。打倒“四人帮”后,社会酝酿着冲破思想禁锢的强大气氛。以文学艺术界为例,以前,现实主义本来是个好东西,因思想禁锢,便成了弄高大全以虚伪赞歌方式掩盖社会经济落后与人民生活穷困的一张纸糊。大家都想改变这种状况。作为体制内的艺术家门虽然内心里要求强烈,但笔下却不敢实际操作。初生牛犊却起了先锋作用,文学里出现了伤痕文学,诗歌里出现了意识流,罗中立的画应该算苦难绘画了吧。他的苦难绘画《我的父亲》,被吴冠中改成《父亲》,是顺水推舟的事,顺理成章。这么一改,这个父亲就不是罗中立之爹了,成了民族的代号,社会的衣食父母。这个绘画形象与画题之极大深刻的社会引申意义,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

     我这里为什么要假设罗中立的画题如果是“盼望丰收”呢,我们是为了研究作画取题这事儿。前面已经说了,顺水推舟,顺理成章,才是一个大艺术家干的事情,叫吴冠中去为风马牛不相及干捉刀代笔的事儿,肯定不会干的。现在,我们纯粹从取画题的技术说,“盼望丰收”这个画题站不沾画的边呢?肯定沾边。但是,“丰收”二字,画外引申就太宽太无边际了,“丰收” 被“幸福”、“美好”所代替,恐怕也不会影响“沾边”吧?写实画取题,我以为,首先是要实实在在把画的内容写出来,实实在在写画的内容,又有所引申才好。 “盼望丰收”这个假设画题,缺点是未能实实在在写出所画内容的实情,太空虚。如果我们再假设罗中立画题为“渴了”或“饮水”,那又太实在,没有了引申,这样一来,肯定吴冠中也不会捉刀代笔的。再假设罗中立的画原题为“守粪池的大爷”,那么,实的就太实太低了。“我的父亲”,有实有虚,这虚又是在实上生根,引申也才有据。“父亲”作题,有实,引申更为巨大。写实绘画的取题,只考虑引申,引申失据,除了作者自己能够解释题目以外,别人是看不懂你这引申题目的。

     写实画的画题,不是做诗。例如,给月季花取题目,就可以作诗:嫦娥奔月,貂蝉月下,黛玉红翠等等。这些题目,全是虚写。写实画之题,一定要写实有据,引申才不会失据。假若,一个小女孩背着弟弟,有期盼、求助、凄凉眼神的写实油画,如果用《一封家书》作画题,“一封”、“家书”与所画的实实在在内容几乎不沾边,本来就一点不沾边,却想用它来延伸画的内容,就显得太玄虚了。再说,“烽火连天月,家书抵万金”,“凄凉遍地冷,家书一暖心”,小小的苦孩子还不能理解这些情感的,所以,用《一封家书》作画题就有失所画内容之据了。小孩子直接的心理是想妈妈,那么,“妈妈回来”、“妈妈在哪里”,如果用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心理作画题,那么就不至于有失所画内容之据了。至于用这些人物心理写实作画题,有没有虚的社会意义引申,我就不讲了。总之,不是貂蝉月下的诗歌语言,朴实的写实语言,也可以出奇制胜,既概括画的内容,也能延伸扩大画的思想意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啊!

     罗中立的成功,有它的时代性,机遇性,确实也有艺术首创性以及作者的心计性。心计,放在社会学里,也许是个不太好听的词,借代于艺术创作,起码可以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社会的真实性,社会语境,社会需求,舆论波澜等等。关于“心计”,后面再讲。

     再举个艺术作品题目与成功的例子。动画片《喜洋洋》的成功,题目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喜洋洋,大灰狼;小旺旺,灰太狼;脏狗狗,懒洋洋。”这是我给一岁半的小外孙编的儿歌,如此小的幼儿,很快学会,而且还被外公声情并茂逗得嘻嘻哈哈。说实话,我从来没看过动画片《喜洋洋》,《喜洋洋》名满天下,你想把耳朵关起来都不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以及大人,我估计能够记住故事的恐怕少之又少,但是,看与不看的人都记住了“喜洋洋”。原因何在?因为“喜洋洋”三字,口语,富有音乐感,很上口,很易记也就不在话下了。我想,那些精明的销售商,一听这题目就是一槌子:“买了!”至于内容嘛,大家也都知道,幼儿的嘴巴里含橡皮奶嘴不哭就行了,至于有没有真正的奶水,不必要滴。至于专家学者们打着良心、良知旗号的叫唤,天底之下,谁个资本家会把你这些叫叫当回事呢?是资本家的槌子说了算。资本家槌子也是有眼道滴!

     假如《喜洋洋》的题目叫《星巴克的奥秘》,固然崇洋媚外得很时髦,还弄的很神奇兮兮的,可是,销售商资本家的槌子就是不会来找你的。

     现在,很多做动画的所谓民间资本,说白了就是资本家金钱。同样是资本家,为什么有金钱的资本家又喜欢做《星巴克的奥秘》一类的东东呢?从金钱的拥有角度看,同样是资本家,从文化角度看,就不一样了,销售商资本家是“看透了”文化发文化之财,第一桶金来得很容易的资本家是没文化追逐时髦还想发文化大财,结果个个都打水漂。

     很多专家学者挖苦《喜洋洋》缺少文化,从《喜洋洋》的题目看,那是大有文化滴。没文化的先生,却是化了几千万银子,连一个好的艺术品题目都做不出来。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艺术品的题目,与成功是何等重要的关系!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个问题:画题到底是手腕上的活儿还是脑水上的活儿——或曰心上的活儿?

     聪明人立刻就回答了,猪脑水都知道的答案,也要拿来讨论,实在没水准了吧?漫画界这种先生多得如牛毛,我就不知道其它绘画界是否也这样。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往往是猪脑水都知道的答案,聪明人做起来往往就陷入了猪脑水理不清的怪圈。例如,有学生还在尿尿地图的时候就得了若干次国际现代绘画大奖,哪怕他连李白杜甫是谁都不知道,文科考试不及格,但这样的学生绝对是美术学院的抢手货。这样的抢手货还可能留校。所以,吴冠中经常讽刺美术学院的老师没文化。吴冠中自己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为什么敢作这样的挖苦?吴冠中本人有本钱,他的散文写得不错,还有散文集子出版,艺术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吴冠中能够看中罗中立的《我的父亲》这个画题,顺手给他叉去二字,那是文学的眼道啊!罗中立(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层层把关的领导审批了才能够送去展出,就没一人象吴冠中那样,顺手叉去二字,怪事不?美术学院老师普遍不重文,所以,罗中立的伯乐桂冠却给了毫不辛苦,顺手叉去二字的吴冠中。这样的事情,恐怕是猪脑水先生们怎么也理不清的事情吧?

      画题当然是脑水上的活儿——心上的活儿,文学的活儿呗,猪脑水都知道的问题,别拿来丢人现眼了。我们漫画界就有不少这样说话评论的聪明人。可是,这些聪明人连“玩家”在某些场合是中性词,某些场合是贬义词都弄不懂,却称自己是玩家以为很与时俱进,很先锋,大约是猪脑水都不至于如此玩玩家的吧?

     好滴,这些聪明人能够猜中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名是出自于文学的眼道,那么,吴冠中还有一个眼道,是什么,猜猜看?

     简单回答,那是哲学的眼道。

      说到哲学,自然而然会想到哲学教科书上的那些唯物唯心之主义云云。但是,哲学还应该有一个广义的涵盖,即运用人文理论指导思维所产生的正确思想方法。作为概念,大约也就这么一个叙述东东。这个哲学的广义涵盖,其内容又的确远远超过诸如唯物、唯心、辩证、存在之云云的理论,平日我们张口可言: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公关哲学等等等等,何其多!这些学问里的“哲学”一词,已非诸如唯物、辩证、存在一类系统的理论形态,更多的内涵则是由这些因素在这些知识领域所形成的、不可辩驳的道理。这么多道理用来干什么?一句话,思维方法正确,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看吴冠中给罗中立顺手叉去二字,更深层更高明的眼道就是这个哲学本事。

     吴冠中留法,其所受的艺术教育背景是西方艺术,西方艺术是个大杂烩,回国执教,又受国内艺术政策的影响,其艺术观念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至于政治观念,可能接受西方的多一些。五七年弄出那么多“右派”,青年画家如果说了一句“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固然好,西方的印象主义也有可取之处。”那么,很可能就被戴上“右派”帽子而从艺坛上消失了。吴冠中对这些目睹所见,自然,对中国政治的领教肯定是深刻的。然而,吴冠中却在八十年代初都不会说“右派”的话。他所有想说的话,却借助于自己作为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评委差去罗中立油画《我的父亲》两字,使画题提升成了《父亲》,由此而表达了出来。至于《父亲》在社会上的震动,是有史可查的,我这里就不说了。说个假设,如果有人在文革中或者以前画《我的父亲》以及给他改成《父亲》的人,坐牢肯定是没问题的。这个假设,也就可以看出吴冠中的这一举动的巨大社会影响了。给罗中立改画题时候的吴冠中,的的确确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直到中国经济大规模“民营化”以及“社会转型”如火如荼的时候,吴冠中才画水墨抽象,讲笔墨等于零,应该去掉美协这些官僚机构等等。吴冠中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个人转型,仅仅从他画水墨抽象笔墨等于零这一点看,就已经不是现实主义艺术家了。然而,吴冠中转型的内在哲学,从给罗中立改画就开始了。

    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题所表现出来的哲学眼道,从面上看,确实还是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要说他内心里的哲学内涵已经背道而驰了,那是找不出证据的。然而,不可辩驳的事实,吴冠中还是转型了。吴冠中的转型,或许是与时俱进、上帝的产物吧?从吴冠中一向的言行看,的确还是一个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取向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上帝槌子确实厉害。

     “吴冠中力挽狂澜支持《父亲》,第一个敲响了艺术改革洪钟之声。”这是改革艺术评论家们的声音。由此可见,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题,除了文学的眼道,更深奥的则是哲学的眼道。

    文学的眼道,哲学的眼道,说通俗点就是脑水的功夫,心计的功夫。一件绘画艺术作品,只有手上功夫,没有脑水功夫、心计功夫,要成功恐怕是很难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罗中立的《父亲》,最初的题目叫“收粪的农民”,再变为“我的父亲”,最后以“父亲”成名震动社会。从这一过程看,心脑上的功夫,或许更为重要。

    现在,漫画界不少先生以为挤进动漫就可以发大财,其他画种先生也都技破了脑壳,残酷的事实却是,老板花了几百万银子,绘画人自己花了数年功夫,结果连几个字的题目都没有作好。能成功否?绘画,动漫,更是脑水上的功夫啊!

                                                  2012年7月7日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石匠罗兴发发表于2012-07-08 07:31|

    侃画题

                      •罗兴发•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某老师推荐的油画,最初没有作者名字与画名,现在都清楚了,是件很高兴的事情。我之所以想知道这油画的名称,因为我看过太多的漫画画题,一般来说,特别注重者并不多。岂不知,其他绘画也有这种情况。于是乎,侃侃画题,也就觉得很有意识。

        画题往往决定着这画的成功。

        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画题好成全了他。他原来的画题为《我的父亲》,最后定名《父亲》是吴冠中的点拨。

        在罗中立这个画题里,“父亲”二字太重要了。父亲、母亲这类词,被诗歌、散文、歌曲赋予了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已经成为文学艺术领域认可共识的某种社会深刻意义的借代,已从单纯的人伦称谓升华成了社会意义。罗中立原来用题为“我的父亲”,我们不能猜测人家当初就没想到这一层。举例说,如果罗中立原来的画题为“盼望丰收”,吴冠中肯定不会给他改成“父亲”的。假设吴冠中看了罗中立所画的农民形象于是自己想到了“父亲”二字,但是,一看“盼望丰收”几个字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相差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恐怕也不敢贸然提升。贸然提升,冒“捉刀代笔”的政治风险,那可不是小事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冠中基本上还是个规矩的现实主义者。吴冠中成为“解放者”,那是“转型”以后的事了。

         一件艺术的伟大成功,时代,机遇的因素是少不得的。打倒“四人帮”后,社会酝酿着冲破思想禁锢的强大气氛。以文学艺术界为例,以前,现实主义本来是个好东西,因思想禁锢,便成了弄高大全以虚伪赞歌方式掩盖社会经济落后与人民生活穷困的一张纸糊。大家都想改变这种状况。作为体制内的艺术家门虽然内心里要求强烈,但笔下却不敢实际操作。初生牛犊却起了先锋作用,文学里出现了伤痕文学,诗歌里出现了意识流,罗中立的画应该算苦难绘画了吧。他的苦难绘画《我的父亲》,被吴冠中改成《父亲》,是顺水推舟的事,顺理成章。这么一改,这个父亲就不是罗中立之爹了,成了民族的代号,社会的衣食父母。这个绘画形象与画题之极大深刻的社会引申意义,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

         我这里为什么要假设罗中立的画题如果是“盼望丰收”呢,我们是为了研究作画取题这事儿。前面已经说了,顺水推舟,顺理成章,才是一个大艺术家干的事情,叫吴冠中去为风马牛不相及干捉刀代笔的事儿,肯定不会干的。现在,我们纯粹从取画题的技术说,“盼望丰收”这个画题站不沾画的边呢?肯定沾边。但是,“丰收”二字,画外引申就太宽太无边际了,“丰收” 被“幸福”、“美好”所代替,恐怕也不会影响“沾边”吧?写实画取题,我以为,首先是要实实在在把画的内容写出来,实实在在写画的内容,又有所引申才好。 “盼望丰收”这个假设画题,缺点是未能实实在在写出所画内容的实情,太空虚。如果我们再假设罗中立画题为“渴了”或“饮水”,那又太实在,没有了引申,这样一来,肯定吴冠中也不会捉刀代笔的。再假设罗中立的画原题为“守粪池的大爷”,那么,实的就太实太低了。“我的父亲”,有实有虚,这虚又是在实上生根,引申也才有据。“父亲”作题,有实,引申更为巨大。写实绘画的取题,只考虑引申,引申失据,除了作者自己能够解释题目以外,别人是看不懂你这引申题目的。

         写实画的画题,不是做诗。例如,给月季花取题目,就可以作诗:嫦娥奔月,貂蝉月下,黛玉红翠等等。这些题目,全是虚写。写实画之题,一定要写实有据,引申才不会失据。假若,一个小女孩背着弟弟,有期盼、求助、凄凉眼神的写实油画,如果用《一封家书》作画题,“一封”、“家书”与所画的实实在在内容几乎不沾边,本来就一点不沾边,却想用它来延伸画的内容,就显得太玄虚了。再说,“烽火连天月,家书抵万金”,“凄凉遍地冷,家书一暖心”,小小的苦孩子还不能理解这些情感的,所以,用《一封家书》作画题就有失所画内容之据了。小孩子直接的心理是想妈妈,那么,“妈妈回来”、“妈妈在哪里”,如果用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心理作画题,那么就不至于有失所画内容之据了。至于用这些人物心理写实作画题,有没有虚的社会意义引申,我就不讲了。总之,不是貂蝉月下的诗歌语言,朴实的写实语言,也可以出奇制胜,既概括画的内容,也能延伸扩大画的思想意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啊!

         罗中立的成功,有它的时代性,机遇性,确实也有艺术首创性以及作者的心计性。心计,放在社会学里,也许是个不太好听的词,借代于艺术创作,起码可以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社会的真实性,社会语境,社会需求,舆论波澜等等。关于“心计”,后面再讲。

         再举个艺术作品题目与成功的例子。动画片《喜洋洋》的成功,题目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喜洋洋,大灰狼;小旺旺,灰太狼;脏狗狗,懒洋洋。”这是我给一岁半的小外孙编的儿歌,如此小的幼儿,很快学会,而且还被外公声情并茂逗得嘻嘻哈哈。说实话,我从来没看过动画片《喜洋洋》,《喜洋洋》名满天下,你想把耳朵关起来都不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以及大人,我估计能够记住故事的恐怕少之又少,但是,看与不看的人都记住了“喜洋洋”。原因何在?因为“喜洋洋”三字,口语,富有音乐感,很上口,很易记也就不在话下了。我想,那些精明的销售商,一听这题目就是一槌子:“买了!”至于内容嘛,大家也都知道,幼儿的嘴巴里含橡皮奶嘴不哭就行了,至于有没有真正的奶水,不必要滴。至于专家学者们打着良心、良知旗号的叫唤,天底之下,谁个资本家会把你这些叫叫当回事呢?是资本家的槌子说了算。资本家槌子也是有眼道滴!

         假如《喜洋洋》的题目叫《星巴克的奥秘》,固然崇洋媚外得很时髦,还弄的很神奇兮兮的,可是,销售商资本家的槌子就是不会来找你的。

         现在,很多做动画的所谓民间资本,说白了就是资本家金钱。同样是资本家,为什么有金钱的资本家又喜欢做《星巴克的奥秘》一类的东东呢?从金钱的拥有角度看,同样是资本家,从文化角度看,就不一样了,销售商资本家是“看透了”文化发文化之财,第一桶金来得很容易的资本家是没文化追逐时髦还想发文化大财,结果个个都打水漂。

         很多专家学者挖苦《喜洋洋》缺少文化,从《喜洋洋》的题目看,那是大有文化滴。没文化的先生,却是化了几千万银子,连一个好的艺术品题目都做不出来。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艺术品的题目,与成功是何等重要的关系!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个问题:画题到底是手腕上的活儿还是脑水上的活儿——或曰心上的活儿?

         聪明人立刻就回答了,猪脑水都知道的答案,也要拿来讨论,实在没水准了吧?漫画界这种先生多得如牛毛,我就不知道其它绘画界是否也这样。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往往是猪脑水都知道的答案,聪明人做起来往往就陷入了猪脑水理不清的怪圈。例如,有学生还在尿尿地图的时候就得了若干次国际现代绘画大奖,哪怕他连李白杜甫是谁都不知道,文科考试不及格,但这样的学生绝对是美术学院的抢手货。这样的抢手货还可能留校。所以,吴冠中经常讽刺美术学院的老师没文化。吴冠中自己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为什么敢作这样的挖苦?吴冠中本人有本钱,他的散文写得不错,还有散文集子出版,艺术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吴冠中能够看中罗中立的《我的父亲》这个画题,顺手给他叉去二字,那是文学的眼道啊!罗中立(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层层把关的领导审批了才能够送去展出,就没一人象吴冠中那样,顺手叉去二字,怪事不?美术学院老师普遍不重文,所以,罗中立的伯乐桂冠却给了毫不辛苦,顺手叉去二字的吴冠中。这样的事情,恐怕是猪脑水先生们怎么也理不清的事情吧?

          画题当然是脑水上的活儿——心上的活儿,文学的活儿呗,猪脑水都知道的问题,别拿来丢人现眼了。我们漫画界就有不少这样说话评论的聪明人。可是,这些聪明人连“玩家”在某些场合是中性词,某些场合是贬义词都弄不懂,却称自己是玩家以为很与时俱进,很先锋,大约是猪脑水都不至于如此玩玩家的吧?

         好滴,这些聪明人能够猜中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名是出自于文学的眼道,那么,吴冠中还有一个眼道,是什么,猜猜看?

         简单回答,那是哲学的眼道。

          说到哲学,自然而然会想到哲学教科书上的那些唯物唯心之主义云云。但是,哲学还应该有一个广义的涵盖,即运用人文理论指导思维所产生的正确思想方法。作为概念,大约也就这么一个叙述东东。这个哲学的广义涵盖,其内容又的确远远超过诸如唯物、唯心、辩证、存在之云云的理论,平日我们张口可言: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公关哲学等等等等,何其多!这些学问里的“哲学”一词,已非诸如唯物、辩证、存在一类系统的理论形态,更多的内涵则是由这些因素在这些知识领域所形成的、不可辩驳的道理。这么多道理用来干什么?一句话,思维方法正确,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看吴冠中给罗中立顺手叉去二字,更深层更高明的眼道就是这个哲学本事。

         吴冠中留法,其所受的艺术教育背景是西方艺术,西方艺术是个大杂烩,回国执教,又受国内艺术政策的影响,其艺术观念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至于政治观念,可能接受西方的多一些。五七年弄出那么多“右派”,青年画家如果说了一句“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固然好,西方的印象主义也有可取之处。”那么,很可能就被戴上“右派”帽子而从艺坛上消失了。吴冠中对这些目睹所见,自然,对中国政治的领教肯定是深刻的。然而,吴冠中却在八十年代初都不会说“右派”的话。他所有想说的话,却借助于自己作为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评委差去罗中立油画《我的父亲》两字,使画题提升成了《父亲》,由此而表达了出来。至于《父亲》在社会上的震动,是有史可查的,我这里就不说了。说个假设,如果有人在文革中或者以前画《我的父亲》以及给他改成《父亲》的人,坐牢肯定是没问题的。这个假设,也就可以看出吴冠中的这一举动的巨大社会影响了。给罗中立改画题时候的吴冠中,的的确确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直到中国经济大规模“民营化”以及“社会转型”如火如荼的时候,吴冠中才画水墨抽象,讲笔墨等于零,应该去掉美协这些官僚机构等等。吴冠中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个人转型,仅仅从他画水墨抽象笔墨等于零这一点看,就已经不是现实主义艺术家了。然而,吴冠中转型的内在哲学,从给罗中立改画就开始了。

        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题所表现出来的哲学眼道,从面上看,确实还是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要说他内心里的哲学内涵已经背道而驰了,那是找不出证据的。然而,不可辩驳的事实,吴冠中还是转型了。吴冠中的转型,或许是与时俱进、上帝的产物吧?从吴冠中一向的言行看,的确还是一个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取向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上帝槌子确实厉害。

         “吴冠中力挽狂澜支持《父亲》,第一个敲响了艺术改革洪钟之声。”这是改革艺术评论家们的声音。由此可见,吴冠中给罗中立改画题,除了文学的眼道,更深奥的则是哲学的眼道。

        文学的眼道,哲学的眼道,说通俗点就是脑水的功夫,心计的功夫。一件绘画艺术作品,只有手上功夫,没有脑水功夫、心计功夫,要成功恐怕是很难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罗中立的《父亲》,最初的题目叫“收粪的农民”,再变为“我的父亲”,最后以“父亲”成名震动社会。从这一过程看,心脑上的功夫,或许更为重要。

        现在,漫画界不少先生以为挤进动漫就可以发大财,其他画种先生也都技破了脑壳,残酷的事实却是,老板花了几百万银子,绘画人自己花了数年功夫,结果连几个字的题目都没有作好。能成功否?绘画,动漫,更是脑水上的功夫啊!

                                                      2012年7月7日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