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我的老师--朱文邠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0

2315

热血漫画家——三册战时漫画深得丰子恺喜爱

台州文化名人
  1944年,朱文邠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任教新河中学(时为授智中学)。
  他与这所乡村学校结缘已久。创办者丁天杰是远亲,而后来影响新中至巨的授智法师更是他自小信赖的长者。1942年,新中前身——育青中学温岭分部因经济拮据陷入困境,也是朱文邠等人动员授智法师捐赠250亩田产,学校终于绝处逢生。
  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他身兼化学、物理、英语、数学、美术等课,幽默风趣的风格让不少学生至今难忘。
  1945年毕业的陈昌侯曾是台湾电信总局顾问,60年后他仍能清晰回忆先生自编的不少顺口溜。“比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说:‘溶液性呈酸、中、碱,石蕊色变红、紫、蓝。’形象生动。”新河的闻国椿、闻邦椿兄弟俩是双胞胎,朱文邠就拿他们做比喻,讲解化学里的相似形绝对相对。两兄弟后来一位成了北大教授,一位成了中科院院士。
  1949年6月,朱文邠与进步师生一起劝降国民党武装,终使他们弃暗投明,为和平解放新河立下大功。由于出色的学问、组织能力和人缘,朱文邠被推举为解放后新河中学第一任校长。
  解放后的新河中学百废待兴,教师薪水更是捉襟见肘。宋玉梅老人回忆说,朱文邠曾向亲友借款30大洋,用于解决学生食宿。另一方面,由于城外土匪依然猖獗,一些进步人士甚至遭遇冷枪,朱文邠同师生们承担起了新河区委的警卫工作,解放军经过新河时,每次都住宿校内。新生的新中一度成为新河的红色堡垒。
  1950年,朱文邠调至台州中学,并担任台州人民文化馆负责人,台州第一文联秘书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及台州越剧团负责人兼导演等职务,成为建国初期的台州文化名人。
  50年代中期起,受到反右冲击的朱文邠再执教鞭,辗转天台中学、平桥中学等校任教,1976年回新中任教直至4年后退休。
  学生一届一届走出校门,朱文邠的声望日隆。新中校长王钦平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化学通报》刊出的文章绝大部分是著名科学家及前苏联专家的文章,而朱文邠却有数篇论文跻身其中,甚至在“要目预告”中推介,学问功力,可见一斑。
  恢复高考后,朱文邠多次被邀参加全国、省级的教材资料编写及试卷命题会议,1980年教育部召开化学教学改革会议,40余位学界先驱与会,朱文邠是仅有的一位乡村教师。至于这一辈子发过多少论文,他自己早已记不确切。有统计可考的是,调回新河中学仅四年,温岭教育志“教育成果”栏目就收录了朱文邠31篇论文,全是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成为当时教育系统个人数量最多、品位最高者,至今罕有超越。
 
 动荡的时局已经容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随着日军加紧侵华,越来越多学生走上了抗日战场。朱文邠高中时就曾报名参军,被父亲托人带回家关了好几天,同去的同学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让他常常唏嘘不已。
  由于教育厅等政府机构迁至丽水,日军飞机尾随而至,上大学后,朱文邠曾多次经历日军空袭,丽水城几近全毁,路上甚至树上都散落着断手残肢,死伤众多,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
  愤怒的朱文邠拿起了另一种武器。他用手中的画笔把所见所闻付诸纸上,记录这国仇家恨。初入大学时,朱文邠就蒙郑晓沧引荐,拜浙大的艺术指导、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师。他的画风也由此多仿乃师,有时几可乱真,简笔单线,构架空阔,人物有能省减眼鼻者,却能神似,极富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
  时隔40多年,他在台州中学时的学生徐成森仍能清楚地记起当初看到的老师画作: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引杜甫诗鼓励前方抗战杀敌;‘站前的风景区,战时的游击区,战后的工业区’,表现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重建家园的憧憬;‘新老大,旧老二,破碎三,脱落四,花花五’,指衣服穿至老四已经补不胜补,老五乃有新衣,刻画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清苦勤俭;‘春光明媚的底’,描写新贴的横批‘五世其昌’未将原横批盖严,露出‘昌’字的左偏旁女,合而似‘娼’,一语微讥,不无幽默。看到这些画作余年仅十二三,四十多年后尚能记得清明,足见印象深刻。”
  每张漫画的下方都盖了朱文邠自刻的印章,笔名“吻冰”。他后来告诉孙女朱苗,国难当头仍有不少人趋炎附势,自己转而“吻冰”,就是要表明不屑和这些人同流,另走一条清醒的路。
  画稿越来越多,到了1942年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叠。朱文邠将它们精选,寄给远在遵义总校的丰子恺指正。尽管当时战事吃紧,条件恶劣,丰子恺仍镇定沉着,细细审阅,回信谈了每幅画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
  这年年底,朱文邠的第一本漫画集《战时漫画》由江西泰和书店出版,初版五千册。丰子恺不仅为画册题了字,还亲自作序,称赞‘文邠君作画长于单纯明快之道,寥寥数笔,尽得要旨。盖中国所谓‘意到笔不到’之法,此实漫画之上乘。”
  朱文邠在龙泉边读书作画,边组织了芳野剧团在农村演出《烟苇港》等剧目宣传抗日。日军投降后,他的第二本漫画集《忆战红》完稿,描述自己自赣返浙途中看到的战后惨景。没多久杭州光复,丰子恺、朱文邠相继返杭,朱文邠将第三集《可逆反应》画稿请丰老指正,丰子恺回赠朱文邠一幅题字和一张漫画,至今仍是朱家的珍藏。
  “可逆反应”是一个化学名词,朱文邠在自序中说,“一种极单纯的现象,在不同的眼睛里会映出数种繁复的意景,生出不同的反应。漫画就是作者在极普通的现象里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1946年以后,朱文邠忙于教务,再也没有拿起画笔,三册漫画集也成为那个艰难时代与一个年轻人才气“化学反应”的特殊产物。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我为封狂发表于2012-03-27 15:25|

    热血漫画家——三册战时漫画深得丰子恺喜爱

    台州文化名人
      1944年,朱文邠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任教新河中学(时为授智中学)。
      他与这所乡村学校结缘已久。创办者丁天杰是远亲,而后来影响新中至巨的授智法师更是他自小信赖的长者。1942年,新中前身——育青中学温岭分部因经济拮据陷入困境,也是朱文邠等人动员授智法师捐赠250亩田产,学校终于绝处逢生。
      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他身兼化学、物理、英语、数学、美术等课,幽默风趣的风格让不少学生至今难忘。
      1945年毕业的陈昌侯曾是台湾电信总局顾问,60年后他仍能清晰回忆先生自编的不少顺口溜。“比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说:‘溶液性呈酸、中、碱,石蕊色变红、紫、蓝。’形象生动。”新河的闻国椿、闻邦椿兄弟俩是双胞胎,朱文邠就拿他们做比喻,讲解化学里的相似形绝对相对。两兄弟后来一位成了北大教授,一位成了中科院院士。
      1949年6月,朱文邠与进步师生一起劝降国民党武装,终使他们弃暗投明,为和平解放新河立下大功。由于出色的学问、组织能力和人缘,朱文邠被推举为解放后新河中学第一任校长。
      解放后的新河中学百废待兴,教师薪水更是捉襟见肘。宋玉梅老人回忆说,朱文邠曾向亲友借款30大洋,用于解决学生食宿。另一方面,由于城外土匪依然猖獗,一些进步人士甚至遭遇冷枪,朱文邠同师生们承担起了新河区委的警卫工作,解放军经过新河时,每次都住宿校内。新生的新中一度成为新河的红色堡垒。
      1950年,朱文邠调至台州中学,并担任台州人民文化馆负责人,台州第一文联秘书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及台州越剧团负责人兼导演等职务,成为建国初期的台州文化名人。
      50年代中期起,受到反右冲击的朱文邠再执教鞭,辗转天台中学、平桥中学等校任教,1976年回新中任教直至4年后退休。
      学生一届一届走出校门,朱文邠的声望日隆。新中校长王钦平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化学通报》刊出的文章绝大部分是著名科学家及前苏联专家的文章,而朱文邠却有数篇论文跻身其中,甚至在“要目预告”中推介,学问功力,可见一斑。
      恢复高考后,朱文邠多次被邀参加全国、省级的教材资料编写及试卷命题会议,1980年教育部召开化学教学改革会议,40余位学界先驱与会,朱文邠是仅有的一位乡村教师。至于这一辈子发过多少论文,他自己早已记不确切。有统计可考的是,调回新河中学仅四年,温岭教育志“教育成果”栏目就收录了朱文邠31篇论文,全是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成为当时教育系统个人数量最多、品位最高者,至今罕有超越。
     
     动荡的时局已经容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随着日军加紧侵华,越来越多学生走上了抗日战场。朱文邠高中时就曾报名参军,被父亲托人带回家关了好几天,同去的同学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让他常常唏嘘不已。
      由于教育厅等政府机构迁至丽水,日军飞机尾随而至,上大学后,朱文邠曾多次经历日军空袭,丽水城几近全毁,路上甚至树上都散落着断手残肢,死伤众多,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
      愤怒的朱文邠拿起了另一种武器。他用手中的画笔把所见所闻付诸纸上,记录这国仇家恨。初入大学时,朱文邠就蒙郑晓沧引荐,拜浙大的艺术指导、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师。他的画风也由此多仿乃师,有时几可乱真,简笔单线,构架空阔,人物有能省减眼鼻者,却能神似,极富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
      时隔40多年,他在台州中学时的学生徐成森仍能清楚地记起当初看到的老师画作: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引杜甫诗鼓励前方抗战杀敌;‘站前的风景区,战时的游击区,战后的工业区’,表现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重建家园的憧憬;‘新老大,旧老二,破碎三,脱落四,花花五’,指衣服穿至老四已经补不胜补,老五乃有新衣,刻画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清苦勤俭;‘春光明媚的底’,描写新贴的横批‘五世其昌’未将原横批盖严,露出‘昌’字的左偏旁女,合而似‘娼’,一语微讥,不无幽默。看到这些画作余年仅十二三,四十多年后尚能记得清明,足见印象深刻。”
      每张漫画的下方都盖了朱文邠自刻的印章,笔名“吻冰”。他后来告诉孙女朱苗,国难当头仍有不少人趋炎附势,自己转而“吻冰”,就是要表明不屑和这些人同流,另走一条清醒的路。
      画稿越来越多,到了1942年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叠。朱文邠将它们精选,寄给远在遵义总校的丰子恺指正。尽管当时战事吃紧,条件恶劣,丰子恺仍镇定沉着,细细审阅,回信谈了每幅画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
      这年年底,朱文邠的第一本漫画集《战时漫画》由江西泰和书店出版,初版五千册。丰子恺不仅为画册题了字,还亲自作序,称赞‘文邠君作画长于单纯明快之道,寥寥数笔,尽得要旨。盖中国所谓‘意到笔不到’之法,此实漫画之上乘。”
      朱文邠在龙泉边读书作画,边组织了芳野剧团在农村演出《烟苇港》等剧目宣传抗日。日军投降后,他的第二本漫画集《忆战红》完稿,描述自己自赣返浙途中看到的战后惨景。没多久杭州光复,丰子恺、朱文邠相继返杭,朱文邠将第三集《可逆反应》画稿请丰老指正,丰子恺回赠朱文邠一幅题字和一张漫画,至今仍是朱家的珍藏。
      “可逆反应”是一个化学名词,朱文邠在自序中说,“一种极单纯的现象,在不同的眼睛里会映出数种繁复的意景,生出不同的反应。漫画就是作者在极普通的现象里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1946年以后,朱文邠忙于教务,再也没有拿起画笔,三册漫画集也成为那个艰难时代与一个年轻人才气“化学反应”的特殊产物。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