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籍作家实现零的突破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12

4562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墨恋发表于2012-10-12 13:19|

    犹如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必将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举报 回复

    # 1楼

  • 发现发表于2012-10-12 16:02|

    ...

    举报 回复

    # 2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12-10-13 04:51|

    [转贴]莫言描写的1960年大饥荒



    饿殍遍野的一九六O年春天,蛟龙河农场右派队里的右派们,都变成了具有反刍习性的食草动物。每人每天定量供给一两半粮食,再加上仓库保管员、食堂管理员、场部要员们的层层克扣,到了右派嘴边的,只是一碗能照清面孔的稀粥。

    但即便如此,右派们还是重新修建房屋,并在驻军榴弹炮团的帮助下,在去年秋天的淤泥里,播种了数万亩春小麦。为了防止人们偷食,麦种里拌上了剧毒的农药。那药确实厉害,播种后的麦田里,蝼蛄、蚯蚓、还有各种连右派生物学专家方化文都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密密麻麻地盖住了地皮。那些吃了虫尸的鸟,脖子一歪就死,那些吃了鸟尸的野兽,蹦一个高就死。

    春小麦长到膝盖高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野菜、野草也长起来了。右派们一边锄地一边揪起野菜,塞进嘴里,咯咯吱吱地吃。田间休息的时候,人们都坐在沟畔,把胃里的草回上来细嚼。人们嘴里流着绿色的汁液,脸色都肿胀得透明。

    农场里没得浮肿病的人,只有十个。新来的场长小老杜没有浮肿,仓库保管员国子兰没有浮肿,他们肯定偷食马料。公安特派员魏国英没有浮肿,他的狼狗,国家定量供应给肉食。还有一个名叫周天宝的没有浮肿,这人小时自制土炸弹炸掉了三根手指,后来又被炸膛的土枪崩瞎了一只眼睛。他担任着全场的警戒任务,白天睡觉,晚上背着一支捷克步枪,像游魂一样在场内的每个角落里转悠。他栖身的那间铁皮小屋,在废旧武器场的边角上。常常在深更半夜里,从他的小屋里散出煮肉的香气。这香气把人们勾引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郭文豪乘着夜色潜行到他的小屋旁边,刚要往里观望,就挨了重重的一枪托。黑暗中周天宝的独眼像灯泡一样闪着光。“妈的,反革命,偷看什么?”他粗蛮地骂着,用枪筒子戳着郭文豪的脊梁。郭文豪嬉皮笑脸地说:“天宝,煮的什么肉?分点给咱尝尝。”周天宝瓮声瓮气地说:“你敢吃吗?”郭文豪道:“四条腿的,我不敢吃板凳,两条腿的,我不敢吃人。”周天宝笑道:“我煮的就是人肉!”郭文豪转身便跑了。

    周天宝吃人肉的消息,迅速地流传开来。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睡觉都睁着眼睛,生怕被周天宝拉出去吃掉。为此,小老杜场长专门开会辟谣,他说经过详细调查证明,周天宝煮食的,是从枪炮场的破坦克里捉到的老鼠。小老杜号召人们,尤其是右派们,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学习周天宝,广开食源,度过灾荒年,省下粮食,支援世界上那些比我们还苦的穷人。农业大学的右派学生王思远提议用腐烂木料栽培蘑菇,得到小老杜的批准。半个月后,他的蘑菇却引起了一次中毒事件,有一百多人上吐下泻,有八十人神经错乱,满嘴胡言乱语。公安局以为是投毒事件,卫生部门确定为食物中毒。为此小老杜场长受了处分,王思远由右派变成极右派。由于抢救及时,中毒者都转危为安,但惟有霍丽娜因中毒太深救治无效死亡。后来传出的小道消息说:霍丽娜与食堂里掌勺的张麻子关系暧昧,她每每在他的勺子头上占到便宜,有人说亲眼看到在一个星期天的电影晚会上,当灯光熄灭时,霍丽娜跟着张麻子钻到草垛后。

    霍丽娜死了,上官金童心如刀绞。他坚决地不相信出身于名门贵族、留学过俄罗斯的霍丽娜会为了一勺菜汤委身给猥琐不堪人目的张麻子。但后来发生的乔其莎事件,却旁证了霍丽娜事件的可能性。当女人们饿得乳房紧贴在肋条上,连例假都消失了的时候,自尊心和贞操观便不存在了。上官金童不幸地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

    春天里,场里从鲁西南购进一批种牛,后来因为没有足够的母牛可供交配,场里便决定将其中的四头阉割,催肥成肉牛。马瑞莲还是畜牧队长,但因为李杜的死亡,她的威风大减。所以当邓加荣将那八个巨大的牛睾丸全部提走时,她只能瞪着眼生闷气。邓加荣煎炒牛睾丸的香味从配种站的院里飘出来,马瑞莲馋涎欲滴,吩咐陈三去要。邓加荣提出要用马料交换。无奈,马瑞莲只好让陈三用一斤干豆饼换回一只牛睾丸。上官金童负担起夜里遛牛的任务。为了不让被阉的牛趴下挤开伤口,必须不停地牵着它们走。那天晚饭后,暮色苍茫,在农场的东干渠上,上官金童把公牛们赶进柳林,拴在柳树上。连续遛牛五夜,他感到双腿里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坐在一棵柳树下,背倚树干,眼皮粘滞,朦朦胧胧即将入睡。这时,他嗅到了一股震荡灵魂的、甜丝丝的、香喷喷的新蒸熟的、热烘烘的馒头的气味。他的眼睛大幅度地睁开了。他看到,那个炊事员张麻子,用一根细铁丝挑着一个白生生的馒头,在柳林中绕来绕去。张麻子倒退着行走,并且把那馒头摇晃着,像诱饵一样。其实就是诱饵。在他的前边三五步外,跟随着医学院校花乔其莎。她的双眼,贪婪地盯着那个馒头。夕阳照着她水肿的脸,像抹了一层狗血。她步履艰难,喘气粗重。好几次她的手指就要够着那馒头了,但张麻子一缩胳膊就让她扑了空。张麻子油滑地笑着。她像被骗的小狗一样委屈地哼哼着。有几次她甚至做出要转身离去的样子,但终究抵挡不住馒头的诱惑又转回身来如醉如痴地追随。在每天六两粮食的时代还能拒绝把绵羊的精液注入母兔体内的乔其莎在每天一两粮食的时代里既不相信政治也不相信科学,她凭着动物的本能追逐着馒头,至于举着馒头的人是谁已经毫无意义。就这样她跟着馒头进入了柳林深处。上官金童上午休息时主动帮助陈三铡草得到了三两豆饼的奖赏,所以他还有克制自己的能力,否则很难说他不参与追逐馒头的行列。女人们例假消失、乳房贴肋的时代,农场里的男人们的睾丸都像两粒硬梆梆的鹅卵石,悬挂在透明的皮囊里,丧失了收缩的功能。但炊事员张麻子保持着这功能。

    据后来的材料揭发,张麻子在饥饿的一九六O年里,以食物为钓饵,几乎把全场的女右派诱奸了一遍,乔其莎是他最后进攻的堡垒。右派中最年轻最漂亮最不驯服的女人竟如其他女人一样容易上手。在如血的夕阳辉映下,上官金童目睹了他的七姐被奸污的情景。

    涝雨成灾的年头是垂柳树的好年代,黑色的树干上生满了红色的气根,好像某种海洋生物的触须,斩断了便会流出鲜血。巨大的树冠好像暴怒的疯狂的女人,披散着满头乱发。柔软的、富有弹性的柳枝条上缀满鹅黄色、但现在是粉红色的、水分充足的叶片。上官金童感到,柳树的嫩枝和嫩叶一定有着鲜美的味道,当前边的事情进行时,他的嘴巴里便塞满了柳枝柳叶。张麻子终于把馒头扔在地上。乔其莎扑上去把馒头抓住,往嘴里塞着时,她的腰都没顾得直起来。张麻子转到她的屁股后边,掀起她的裙子,把她的肮脏的粉红色裤衩一褪便到了脚脖子,并非常熟练地把她的一条腿从裤衩里拿出来。他劈开了她的腿,然后,掀起她的无形的尾巴,便把他的从裤缝里挺出来的没被一九六0年的饥饿变成废物的器官插进去了。她像偷食的狗一样,即便屁股上受到沉重的打击也要强忍着痛苦把食物吞下去,并尽量地多吞几口。何况,也许,那痛苦与吞食馒头的娱悦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任凭着张麻子发疯一样地冲撞着她的臀部,她的前身也不由地随着抖动,但她吞咽馒头的行为一直在最紧张地进行着。她的眼睛里盈着泪水,是被馒头噎出的生理性泪水,不带任何的情感色彩。她吃完馒头后也许感觉到来自身后的痛苦了,她直起腰,并歪回头。馒头噎得她咽喉胀痛,她像填过的鸭一样抻着脖子。张麻子为了不脱出,一手揽着她的腰,一手从裤兜掏出一个挤扁了的馒头,扔到她的面前。她前行,弯腰,他在后边挺着腰随着。她抓起馒头时,他一手揽着她的胯骨,一手按下她的肩,这时她的嘴吞食,她的身体其它部分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摆布来换取嘴巴吞咽时的无干扰……

    上官金童拼命咀嚼着柳叶子和柳枝,感到这是被遗憾地遗忘了的美食。他感到它们是甜的,但后来他尝到柳叶和柳枝是苦涩的、无法下咽的,人们不吃它们是有道理。他拼命咀嚼着甘甜的柳枝和柳叶,眼睛里满含着泪水。他朦胧着泪眼看到前边的事情已经结束,张麻子已经溜走,乔其莎呆呆地四处张望着,后来,脑袋碰撞着悬垂在夕阳里的柳枝,她也走了。

    上官金童双手搂住柳树,把发昏的脑袋,顶在粗糙的树皮上。

    漫长的春季即将结束,农场的春小麦即将成熟,好像已经到达了饥饿岁月的最后关头。为了恢复体力,迎接繁忙的麦收,上级分配下来一批豆饼,每人分得四两。就像多吃了毒蘑死去的霍丽娜一样,乔其莎也因为多吃了豆饼而死。

    上官金童看到死去的乔其莎的肚皮像个大水罐。分配豆饼时,人们排成长队。张麻子和另一个炊事员掌秤。乔其莎端着一个饭盒排在上官金童前边。他看到乔其莎领得一份豆饼,还看到张麻子对她挤眼。豆饼的香气使他无暇多顾。

    人们都像狼一样,为了秤杆的高低和炊事员打架。上官金童模糊地感觉到,乔其莎将受到张麻子的惠顾。他心中感到痛苦。场里明令,四两豆饼是两天的吃食,但人们在被窝里就把它吃光了,连一点渣子也不剩。这一夜,人们都跑到井边喝凉水。干豆饼在胃中胀开,上官金童感到了遗忘许久的胀饱感。不断地嗝气,不断地放屁,上下两头排出的气体都是同样的豆腥气。第二天早晨,人们排队上厕所,干豆饼把饥饿的人们撑坏了。

    人们不知道乔其莎吃了多少豆饼,张麻子知道,但他永远不会说。上官金童也不愿往不幸死去的七姐身上泼污水,他想,用不了多久,大家都要被撑死或被饿死,既然如此,一切都不必去想了。

    由于死因明确,连案也没报。天气炎热,尸体不能久存,场里下令,迅速掩埋。没有棺材,更没有仪仗。女右派们把她的几件比较漂亮的衣服找出来,想给她换上,但面对着她的大肚子和从嘴里溢出来的恶臭的泡沫,都望之却步。男右派们找了一块机耕队用过的破篷布,把她卷起来,两头用铁丝捆住,抬到一辆平板车上,拖到枪炮场西边的茅草地里,挖了一个坑,埋了她,堆起一个坟头,与霍丽娜的坟头紧挨着。在她俩的坟头后,是埋葬着龙青萍尸骨的坟头。她的留着弹洞的头骨,被法医带走了。

    节选自 莫言 丰乳肥臀第43章


    回帖人:ypsheu主帖4粉丝1关注1..简介:没有任何简介.加关注发私信...
    ypsheu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0/12 11:10:02    跟帖回复: 第 24 楼.

    标题 :从欢乐写苦难 他立志一天吃三顿饺子

    【联合报╱记者陈宛茜/台北报导】 2012.10.12 03:47 am
       
    莫言曾多次访台。写作具「霸气」的他,受访时曾说自己成为作家后「不读其他作家的作品」。但他出身军旅,一九八○年始阅读台湾朱西甯、司马中原等「军中作家」的作品,自谦是这些作家「写作的后继者」。

    莫言比较两岸文学时曾指出,文革造成大陆文化的断层,因此在语言、现代性和文学技巧方面,台湾都比大陆成熟。但文革也成为莫言这一代作家写作的源头,文革带来的「人在苦难中的命运感」,成为大陆文学的特色。

    莫言成长于山东高密县平安村。童年时家乡遭自然灾害,莫言经常得靠摘地上的野菜充饥。因为饥饿,莫言童年的志向便是当「一天能吃上三顿饺子的作家」。

    「飢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童年的饥饿经验让莫言的感官较常人更为敏锐、想像力更为丰富。他说,饥饿的岁月让他「体察人性的複杂与单纯」。莫言作品有许多关于饥饿的丰富描写,莫言的文学甚至被称为「饥饿的语言」。

    文革是莫言作品重要的灵感来源。但他不从「文革的苦难」着手,却从「文革的欢乐」切入,「我喜欢从欢乐写苦难,用欢乐来解释文革的苦难,构成高超的艺术手法」。「从欢乐写苦难」也成为莫式语言特色。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697017 本贴最后由 吴之如 于 2012-10-13 05:27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3楼

  • 墨恋发表于2012-10-13 09:11|

    莫言获诺奖,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文学艺术本身,影响宽泛而深远......

    举报 回复

    # 4楼

  • 墨恋发表于2012-10-13 09:15|

    2012年10月12日 02:16

    凤凰网文化讯 瑞典学院10月11日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著名评论家白烨接受了凤凰网文化记者独家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

    刚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是祝贺,毕竟是100年来第一个华人获奖。不过现在意外之中又在情理之内。所谓意料之外就是,觉得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看法还是应该在需要一定的时间。情理之内是觉得,我们的作家在资格方面也确实够了。但是这次莫言的获奖我觉得也确实说明一点,可能诺贝尔的评价标准在稍稍的发生一些变化。原来是比较要求政治立场独立的作家和对政治体制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家。当然,可能近年来也是受制于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充,诺奖评委或许也很难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攀附中国文学市场,因为已经很难无视了。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从未存在过脱离政治的文学。政治和文学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当然,诺奖如果能在基本的文学标准的前提下,对中国作家写作中的政治因素有一个比较宽容态度的话,也是好事儿。

    至于中国作家怎么做可以更接近这种西方世界的价值标准,使得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更被接受,一方面是多描写一些人类共同的情感、而非仅仅局限在我们本国的政治秩序上。这需要从语言和叙事等多方面调整。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作品的宣传力度,需要作协,政府各种相关部门的扶植。从推荐方式的转变、资金的投入,到熟知国际图书市场、图书展览等等方面入手。当然,还有,花大价钱请一流翻译家。

    至于在中国现有的政治条件下,会不会对作家的写作有束缚。这点其实并不像以为的那么严重。在任何一个国家,自由都是相对的。在中国,可以说,只要你不涉及国家领导人、民族、宗教等等几个方面的话,其实可以创作的余地还是很大的,这同时也需要一个作家的巧妙。

    所以这次莫言获奖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诺贝尔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他选拔作品的政治尺度。我们现在的一流作家在能力上和世界一流作家也是可以比肩的,有了这两个保证,拿在未来数年,是否还会有中国作家获奖,我想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虽然获得诺贝尔也远不是文学唯一的方向和参照,但是让我们多几个和世界一流作家对话的机会也是一件很高级的事儿。

    至于我们国内自己的奖项,我觉得就不太好说也不太好比的。中国的文学奖项体制化色彩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现在也急需建立一个民间的、需要基金会扶持的,以鼓励华人文学为目的的奖项,但这肯定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的,而且这里面还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有不少比较尴尬的地方。 本贴最后由 墨恋 于 2012-10-13 09:18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楼

  • 邝飚发表于2012-10-13 12:03|

    北野的理想国:中国是一个充满了谎言的国家,这样说看似很偏激,没有道理,但你说一个实话试试,包括伟大的作家,笔名都是莫言!人家可以不说话,但也不说谎!这就是做人了!何兵老师说过,当不了包公,你可以不残害忠良!

    举报 回复

    # 6楼

  • 老油发表于2012-10-14 00:23|

    在电影《红高粱》之前,我就一直不看好国产电影,觉得跟国外电影差太远。

    看了《红高粱》,让我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中国电影真的可以看了!这是我对中国艺术界跟上世界的最早也是迄今最高的肯定。

    当初只知道张艺谋伟大。今天看来莫言也很伟大。

    之所以说张艺谋伟大,就是当年张所拍的东西是很多国人不能理解甚至深恶痛绝的。美院一位老教师就说“张艺谋是卖国贼,不得好死”。张的伟大就在于能把中国最先进的文学完美地变成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没有张艺谋,莫言也许也能有今天。但至少对我们这些广大屁民来说,是张令我们认识了莫言。

    莫言今天获奖,我一点都激动不起来。因为,那是我20多年前就激动过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才知道当初其实也是为莫言激动。

    就是说,这个奖20多年前就该得了!由此也可以追认,《红高粱》(小说及电影)代表了中国文艺复兴的第一个高峰。

    我始终坚信:一个国家的先进或落后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全面的。

    当一个民族的很多方面都在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家也处在一个进步的时代。

    举报 回复

    # 7楼

  • 老油发表于2012-10-14 09:33|

    从莫言的长相,

    我联想到一坨泥巴。

    尽管很土气,

    但可以代表地球。

    举报 回复

    # 8楼

  • 墨恋发表于2012-10-14 13:57|

            一个作家莫言获诺奖,并不意味着国内作家的作品有多好,实际状况令人汗颜。许多被评为奖项的小说、散文至今无人问津,没人知晓,惨那!

            一部影片《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但我们的众多影视片,仍在库房里睡大觉。五花八门电影节上的获奖电影,又有多少人看过,有点印记?悲哀!

            一支独秀的《喜羊羊》把动画界搅得沸沸扬扬,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动画片产量第一的大国,到底有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片?我晕! 本贴最后由 墨恋 于 2012-10-14 13:58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9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12-10-15 08:47|

    [转贴]当年对莫言的一场批判
    255 次点击
    3 个回复秦全耀 于 2012/10/15 8:36:1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2001年7月,《真理的追求》和《中流》两杂志停刊。

    《中流》创刊于1990年,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并主管,主编是著名左派作家林默涵和魏巍。

    《中流》从1996年第5期到第12期,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对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及其作者莫言的创作倾向进行了集中的批判。

    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白羽首先定调,他在谈到莫言及作品时说:“世风如此,江河日下,我们浴血奋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竟养了这些蛀虫,令人悲愤。”

    云南作协彭荆风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是反动而又肮脏的文学垃圾,是因为在几名不负责任的“名家”吹捧下获得的《大家》10万元大奖。

    电影《三进山城》的编剧赛时礼,曾在胶东地区担任过武工队队长,说这部小说对胶东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了无端的歪曲,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了丑化。

    开国少将、原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前中国驻挪威大使徐中夫,前国务院煤炭部副部长李奎生等指责莫言的《丰乳肥臀》和另一部小说《红高粱》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他们一致认为外国人喜欢这样的作品,如获至宝,给你奖励,不足为奇。他们就是要丑化我们,出我们的丑。

    虽然《中流》是光明日报主办,但日常出版内容却与其无关。因此,当年操纵批判莫言的主要是两名老军人。一位是前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一位是前总政文化部长《长江三日》的作者刘白羽。可能鉴于莫言当时是军人作家,所以参与积极批莫的很多是来自各大军区的军旅作家。

    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批判不得人心,始终掀不起大浪。但不久,莫言脱下了军装。

    1980年底,军人作家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同样遭到了始于军内的批判。尽管胡耀邦努力解围,白桦却不得不脱下军装。本博秦全耀这样评论,一个白桦,一个莫言,都被极左批过。最后,都军转民。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其作品出版后常常引发广泛的争议。莫言不是主旋律。

    举报 回复

    # 10楼

  • 李向东发表于2012-10-15 12:50|

    完全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举报 回复

    # 11楼

  • 墨恋发表于2012-10-15 19:06|

    猛然间,觉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先生的名著《小二黑结婚》,应当获诺奖,且实至名归!让我慢慢道来:

    一对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男女,怀着对美好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憧憬,勇敢的追求着,坚持着……罪恶的势力击不夸,封建陋习拦不住,终于先进战胜落后,新生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二黑和小芹幸福得就像花儿一样!谁能说这不是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情感、认知、心愿,以及普世价值?!

    鲜明的人物个性,栩栩如生;俏皮生动语言,跃然纸上;浓郁的乡土气息,最炫中华民族风!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小二黑的憨厚,小芹的可爱,二诸葛的迷信,三仙姑的老来俏,金旺兄弟的丑恶,这一连串的人物形象一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几十年不忘!文学是语言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有其局限,但弹性极大,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联想及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最大长处,也是它受到人们喜爱,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言简意赅的生动故事,简洁洗练的语言叙述,条理分明的结构层次,自然而然地撩起人们阅读的欲望,欲罢不能。 “不宜栽种,不宜栽种”是二诸葛的口头禅;“驴粪蛋上了霜”是三仙姑的老脸,等等,这些都活灵活现的语言刻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真实、生动、鲜明,寓庄于谐,既风趣又幽默,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艺术的魅力和活力,感染、启示着广大读者!

    为新事物催生,为新生活礼赞,追求美好,渴望幸福,这是全球人类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中国文学大师赵树理先生用他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做了极其独特和异常完美的解读和诠释,坚信立足中国的此作,有朝一日必将走向世界!

    信手写来,一蹴而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本人洗耳恭听。谢谢!

    举报 回复

    # 12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