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泼墨盖风雨 诗骚寓画中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会员BLOG

1

2418

    泼墨盖风雨   诗骚寓画中
                               —崔辛墨荷欣赏—
   墨荷在《崔辛国画选》中占三分之一,可见画家之自爱,自爱又能使别人有欣之爱不释手的分享,这就是艺术的成功。
   崔辛山水重高古,墨荷重清醇。高古与清醇好象不是一条道上的美趣意境,为什么却能在同一个画家笔炼之下,双双成功,颇令人兴趣。这恐怕首先在于,画家对题材与立意之间的关系把握得很精道。山水为大哉,花卉为品哉!所以崔辛山水取高古以寓志、寓势、寓骚。尤以《咏雪》为最胜。骚者,诗也。“画中有诗”,王维之诗咏情,晏殊之词赋闲,屈原之诗牢骚。屈原的牢骚价值不在山河破碎之后,以怀故国之悲凄,而是眼见江河日下却不可为,由一种抱负、远见、忧虑与现实所构成的君子悲状,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寓托。尽管王维和晏殊都使人可爱,人人也希望永远都是莺歌燕舞,但往往历史的车轮又转得十分悲状,所以,中国诗的主流欣赏仍是取了骚字第一。“画中有诗”,虽出东坡读王维,王维咏情,晏殊赋闲,因此多数画家往往把这画中的诗看成王维或晏殊。但与晏殊同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更受广崇。画中的诗,为何不可是“大江东西去”和“金戈铁马”?此境也是一骚!我认为画中有诗也应该是骚字第一。今画之寓骚与古图之寓骚当然 应该有所不同,但国画丢掉了传统 也就不是国画了。岭辛先生对此把握得很清楚 。骚也都 ,诗也!故《咏雪》无媚,无腻,无俗。遒劲而拙,方大而拙,狂放桀骜,倔挺不驯之势却掩于内,这就是所谓势 之可寓也!寓势 之狂比单纯狂放于线使的表面更富中国画的传统。所以,崔辛山水的狂放不可单纯地看线使,借雪而咏,“待到万象素洁时,再将风物放眼量”(《咏雪》诗),不是骚之狂于内么?寓骚,寓势,寓志,浑然也,寓于山水之大哉也!花卉小品不是不可寓,但难寓大哉,大哉大气大势的画家,却为何又钟爱了墨荷?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种自然之美,被文人赋予了崇高的道德情操。此句虽出周敦颐的《爱莲说》,但中华民族数千年知识 分子的品性,早就如此,屈子不也是汩罗江边一支不染污泥的荷么?所以周句一出,千年不衰。只不过屈子抱负高远的悲状,芙蓉不胜。因此,古人写莲之自洁,是悲状的无可奈何之奈何,也是难能之贵,不洁之中尚能独洁,实在珍贵。寓大哉大气大势的山水画家,亦钟墨荷,自有骚诗可托之处。
画家既能表外苍拙,狂放不驯于内,那么对荷的爱也就自有独钟。崔辛的墨荷,几乎没有亭亭玉立,芙蓉腻面,风摇群衣的情调 和姿态,全是酣墨铺洒,以求淋漓酣畅,情豪逼夺,一醉方休,颇快丈夫之气哉!山有苍茫陡峭坚顽之势,画山水依自然 而寓,形而苍拙,合道,花卉亦苍就不合道了。崔辛画荷,骚诗情脉于内,狂放酣墨,饱墨厚润,灵溢珠飞,自然亦合,又是合道之大哉!荷 与山川相比,的确属于小者一品。但,知骚气高,势有不挡胸襟之方家,虽图卉草,却不以小品待之,仍可酣墨饱蘸,同样能抒胸襟。荷卉毕竟不是苍石坚顽,尽管泼墨能寓,也不能尽夺水灵之气,故造清 醇一格,与高古续接。
   崔辛的墨荷,饱墨酣畅,千变万化,简直就是墨韵的艺术,却不是墨戏。因为崔先生画荷,尊自然之道,尊传统之道,尊艺术之道,有道才是真正的艺术。
没骨泼墨,看似随意,如似醉颠,其实最难。不得法则,最易流于墨戏。古者大家有墨戏佳话相传,那是熟能生巧,偶有一变一新,自谦之词,品艺文趣,相交辉映。不法不道,以墨为戏,旁笑为戏,揶揄笑讪之戏有何趣言!崔辛没骨泼墨,首法之道,故与墨戏迥然,此者甚值一书。
   中国传统 文化讲诗言志,骚也者,仍不失其志,诗志往往又与人伦教化相连。今人多以言志教化为恶,其实是胸次狭小,见识浅薄,心地苍白。诗言志,骚不志失,经世至用,本是一种伟大,就艺术自身的规律面言。也包括了观察的学问。不能察世,怎能言志?画中有诗者,岂能不察世?能察世者,才可能有骚可寓,有势可蓄,存气高尚。这是高等一级的胸次,见识,心地。到具体构画,则又需对形象有精确之察。任何客体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规律,形体,结构,色彩,生命气息,这是在关大节,小细小节,如长短高低,凹凸角棱,都应该有精确 分析。甚至客体形象的周边四围,息影风藏都应把握指掌。人们羡慕庖丁解牛之神迅畅快,实在更应该羡慕庖丁能精确地掌握牛的各个部位。画道虽与解牛不可同比,其道却有通神之处。中国传统绘画是先有骨法,后才有没骨。骨法长在用线,以虚、实、轻、重、焦、拙、畅、淡等等尽色轮廓以显示特征。崔辛的墨荷骨法用线几乎全弃,酣墨洒泼,荷的精气神灵,全尽跃然,若不是对荷的精确观察,岂能然哉!骨法用线尽弃,不等于画家胸中无骨,恰恰是画家结客体自然之荷的筋骨尽握,尽管尽弃骨法用线,却骨气力挺,撑于墨下。重客体与主体辩证哲学于画中,画意更丰富高尚。墨戏无喷嚏无察无观,岂可与艺术同言!崔辛墨荷,没骨泼墨,不脱自然之道,方为道之首道也!
   中国传统画,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谢赫提六法,特别是“气韵生动”,基本上固定了中国画的根本而形成传统。这是高层建瓴,宏观大气,一种审美的构建与追求,千数年不衰。而“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又统领观察与造型从不树散,国为这是基础,基础树散,何能高屋出瓴?因有高瓴的审美,所以画家在进行具体形造时,又往往自有“象形”和“赋彩”的取舍,自铸格体。崔辛墨荷便如是者。其形造构图,极其少有以一荷或数荷从泥田而玉立的完整摄镜,多为大叶入镜,配以朵卉,点以鸟虫。原因 在于更适寓意,蓄势,存气。大叶酣墨,狂势大泼,珠灵粉扑,墨意磅礴,一气呵成,好不痛快!气韵生动,神畅精生,精气饱满,力劲挺出,痛快之如此,好不豪状!中国传统画能到如此境界,如些情意,美之享受,的确是西画之所不及也!崔辛墨荷,不脱传统之道,道中之美道也!
   中国画荷,骨法也好,没骨也好,全景也好,近景也好,既是艺术,毕竟 有其艺术 的特殊规律,崔辛墨荷 尊其道,且有自己的刻意,也值一书。平衡,是崔辛墨荷的刻意。崔辛墨荷形造构图,取团埠形式,大叶泼墨,或破或染,层层蓄变,好处是饮满充实,易于蓄势,然若弄得不好,就容易加工得过壅满塞,压抑死沉。崔辛墨荷却在造白上刻意出巧。造白出空之巧,往往是造白出灵,此造 一出,则通体灵动,活脱路 然。这就是构图大层式上的白与墨,饱和与空灵的平衡。崔荷泼墨没骨,并不等于不用笔意,只不过不是骨法用笔而已。笔意与墨意互为响应,相得益彰,泼叶平面本有层次,再冠生动的笔意芦苇,则画境文体空间便有角手可入之感。这是墨意与笔意的平衡。崔辛另有一巧的刻意是提醒。以卉朵鸟虫的冷暖色的毒烘提醒,又以此一提醒与混在墨意中的色素互为映照,于是使崔之虽为墨荷,却色彩鲜亮,生动活泼,墨意醇厚,又显清新。以色的平衡提醒提亮,是崔荷的最大聪明。崔辛墨荷精技法之道,道中之智也!
   崔辛墨荷,尊自然,尊传统,尊技法,三道有尊,就《崔辛国画选》整体而言,墨荷略胜山水于我赏。
   若论寓骚,我更爱山水《咏雪》。是故文题所颂,又非只在荷中。
   赏崔辛墨荷,言平衡有三:造白与墨象的平衡,笔意与墨意的平衡,冷暖色的毒烘作提醒的平衡。不知言中否。提出:“造白”概念来,“造白”与留白飞白应该有所不同,造白首先是审美高见,然后才是技法,因“造白”与西方的写实“天空论”有本质区别。“造白”也有中国自己的哲学基础《老子》说,“有之以得,无以为用”,“白”就相当于老子的“无”,“造白”用老子哲学“无以为用”来研究,意义深远,已不是本文之旨了。
                              罗兴发
                               2006.1.26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罗兴发发表于2009-09-01 16:05|

        泼墨盖风雨   诗骚寓画中
                                   —崔辛墨荷欣赏—
       墨荷在《崔辛国画选》中占三分之一,可见画家之自爱,自爱又能使别人有欣之爱不释手的分享,这就是艺术的成功。
       崔辛山水重高古,墨荷重清醇。高古与清醇好象不是一条道上的美趣意境,为什么却能在同一个画家笔炼之下,双双成功,颇令人兴趣。这恐怕首先在于,画家对题材与立意之间的关系把握得很精道。山水为大哉,花卉为品哉!所以崔辛山水取高古以寓志、寓势、寓骚。尤以《咏雪》为最胜。骚者,诗也。“画中有诗”,王维之诗咏情,晏殊之词赋闲,屈原之诗牢骚。屈原的牢骚价值不在山河破碎之后,以怀故国之悲凄,而是眼见江河日下却不可为,由一种抱负、远见、忧虑与现实所构成的君子悲状,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寓托。尽管王维和晏殊都使人可爱,人人也希望永远都是莺歌燕舞,但往往历史的车轮又转得十分悲状,所以,中国诗的主流欣赏仍是取了骚字第一。“画中有诗”,虽出东坡读王维,王维咏情,晏殊赋闲,因此多数画家往往把这画中的诗看成王维或晏殊。但与晏殊同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更受广崇。画中的诗,为何不可是“大江东西去”和“金戈铁马”?此境也是一骚!我认为画中有诗也应该是骚字第一。今画之寓骚与古图之寓骚当然 应该有所不同,但国画丢掉了传统 也就不是国画了。岭辛先生对此把握得很清楚 。骚也都 ,诗也!故《咏雪》无媚,无腻,无俗。遒劲而拙,方大而拙,狂放桀骜,倔挺不驯之势却掩于内,这就是所谓势 之可寓也!寓势 之狂比单纯狂放于线使的表面更富中国画的传统。所以,崔辛山水的狂放不可单纯地看线使,借雪而咏,“待到万象素洁时,再将风物放眼量”(《咏雪》诗),不是骚之狂于内么?寓骚,寓势,寓志,浑然也,寓于山水之大哉也!花卉小品不是不可寓,但难寓大哉,大哉大气大势的画家,却为何又钟爱了墨荷?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种自然之美,被文人赋予了崇高的道德情操。此句虽出周敦颐的《爱莲说》,但中华民族数千年知识 分子的品性,早就如此,屈子不也是汩罗江边一支不染污泥的荷么?所以周句一出,千年不衰。只不过屈子抱负高远的悲状,芙蓉不胜。因此,古人写莲之自洁,是悲状的无可奈何之奈何,也是难能之贵,不洁之中尚能独洁,实在珍贵。寓大哉大气大势的山水画家,亦钟墨荷,自有骚诗可托之处。
    画家既能表外苍拙,狂放不驯于内,那么对荷的爱也就自有独钟。崔辛的墨荷,几乎没有亭亭玉立,芙蓉腻面,风摇群衣的情调 和姿态,全是酣墨铺洒,以求淋漓酣畅,情豪逼夺,一醉方休,颇快丈夫之气哉!山有苍茫陡峭坚顽之势,画山水依自然 而寓,形而苍拙,合道,花卉亦苍就不合道了。崔辛画荷,骚诗情脉于内,狂放酣墨,饱墨厚润,灵溢珠飞,自然亦合,又是合道之大哉!荷 与山川相比,的确属于小者一品。但,知骚气高,势有不挡胸襟之方家,虽图卉草,却不以小品待之,仍可酣墨饱蘸,同样能抒胸襟。荷卉毕竟不是苍石坚顽,尽管泼墨能寓,也不能尽夺水灵之气,故造清 醇一格,与高古续接。
       崔辛的墨荷,饱墨酣畅,千变万化,简直就是墨韵的艺术,却不是墨戏。因为崔先生画荷,尊自然之道,尊传统之道,尊艺术之道,有道才是真正的艺术。
    没骨泼墨,看似随意,如似醉颠,其实最难。不得法则,最易流于墨戏。古者大家有墨戏佳话相传,那是熟能生巧,偶有一变一新,自谦之词,品艺文趣,相交辉映。不法不道,以墨为戏,旁笑为戏,揶揄笑讪之戏有何趣言!崔辛没骨泼墨,首法之道,故与墨戏迥然,此者甚值一书。
       中国传统 文化讲诗言志,骚也者,仍不失其志,诗志往往又与人伦教化相连。今人多以言志教化为恶,其实是胸次狭小,见识浅薄,心地苍白。诗言志,骚不志失,经世至用,本是一种伟大,就艺术自身的规律面言。也包括了观察的学问。不能察世,怎能言志?画中有诗者,岂能不察世?能察世者,才可能有骚可寓,有势可蓄,存气高尚。这是高等一级的胸次,见识,心地。到具体构画,则又需对形象有精确之察。任何客体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规律,形体,结构,色彩,生命气息,这是在关大节,小细小节,如长短高低,凹凸角棱,都应该有精确 分析。甚至客体形象的周边四围,息影风藏都应把握指掌。人们羡慕庖丁解牛之神迅畅快,实在更应该羡慕庖丁能精确地掌握牛的各个部位。画道虽与解牛不可同比,其道却有通神之处。中国传统绘画是先有骨法,后才有没骨。骨法长在用线,以虚、实、轻、重、焦、拙、畅、淡等等尽色轮廓以显示特征。崔辛的墨荷骨法用线几乎全弃,酣墨洒泼,荷的精气神灵,全尽跃然,若不是对荷的精确观察,岂能然哉!骨法用线尽弃,不等于画家胸中无骨,恰恰是画家结客体自然之荷的筋骨尽握,尽管尽弃骨法用线,却骨气力挺,撑于墨下。重客体与主体辩证哲学于画中,画意更丰富高尚。墨戏无喷嚏无察无观,岂可与艺术同言!崔辛墨荷,没骨泼墨,不脱自然之道,方为道之首道也!
       中国传统画,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谢赫提六法,特别是“气韵生动”,基本上固定了中国画的根本而形成传统。这是高层建瓴,宏观大气,一种审美的构建与追求,千数年不衰。而“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又统领观察与造型从不树散,国为这是基础,基础树散,何能高屋出瓴?因有高瓴的审美,所以画家在进行具体形造时,又往往自有“象形”和“赋彩”的取舍,自铸格体。崔辛墨荷便如是者。其形造构图,极其少有以一荷或数荷从泥田而玉立的完整摄镜,多为大叶入镜,配以朵卉,点以鸟虫。原因 在于更适寓意,蓄势,存气。大叶酣墨,狂势大泼,珠灵粉扑,墨意磅礴,一气呵成,好不痛快!气韵生动,神畅精生,精气饱满,力劲挺出,痛快之如此,好不豪状!中国传统画能到如此境界,如些情意,美之享受,的确是西画之所不及也!崔辛墨荷,不脱传统之道,道中之美道也!
       中国画荷,骨法也好,没骨也好,全景也好,近景也好,既是艺术,毕竟 有其艺术 的特殊规律,崔辛墨荷 尊其道,且有自己的刻意,也值一书。平衡,是崔辛墨荷的刻意。崔辛墨荷形造构图,取团埠形式,大叶泼墨,或破或染,层层蓄变,好处是饮满充实,易于蓄势,然若弄得不好,就容易加工得过壅满塞,压抑死沉。崔辛墨荷却在造白上刻意出巧。造白出空之巧,往往是造白出灵,此造 一出,则通体灵动,活脱路 然。这就是构图大层式上的白与墨,饱和与空灵的平衡。崔荷泼墨没骨,并不等于不用笔意,只不过不是骨法用笔而已。笔意与墨意互为响应,相得益彰,泼叶平面本有层次,再冠生动的笔意芦苇,则画境文体空间便有角手可入之感。这是墨意与笔意的平衡。崔辛另有一巧的刻意是提醒。以卉朵鸟虫的冷暖色的毒烘提醒,又以此一提醒与混在墨意中的色素互为映照,于是使崔之虽为墨荷,却色彩鲜亮,生动活泼,墨意醇厚,又显清新。以色的平衡提醒提亮,是崔荷的最大聪明。崔辛墨荷精技法之道,道中之智也!
       崔辛墨荷,尊自然,尊传统,尊技法,三道有尊,就《崔辛国画选》整体而言,墨荷略胜山水于我赏。
       若论寓骚,我更爱山水《咏雪》。是故文题所颂,又非只在荷中。
       赏崔辛墨荷,言平衡有三:造白与墨象的平衡,笔意与墨意的平衡,冷暖色的毒烘作提醒的平衡。不知言中否。提出:“造白”概念来,“造白”与留白飞白应该有所不同,造白首先是审美高见,然后才是技法,因“造白”与西方的写实“天空论”有本质区别。“造白”也有中国自己的哲学基础《老子》说,“有之以得,无以为用”,“白”就相当于老子的“无”,“造白”用老子哲学“无以为用”来研究,意义深远,已不是本文之旨了。
                                  罗兴发
                                   2006.1.26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