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陈依范:用漫画抗日的“高富帅”》 转载《中山日报》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1

1666

“许多女性观众都称赞他的帅气。”中山市漫画馆的讲解员把记者带至陈依范的照片前,不忘透露一些小八卦。照片中的陈依范衣着时髦,头发微卷,长着欧洲人的鼻子,正聚精会神地查看手中的小照相机。彼时的他十八岁,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政论漫画家。
  他还有一个英文名:JackChen,记录在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中。皆因1937年至1938年期间,他组织了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巡展,将中国画家反对日本侵略的画作带至苏联、欧美等重要城市,将中国革命艺术第一次介绍给世界。他还创办了新华社伦敦分社——当时独一无二的在西方世界的中共通讯社。如此多的“第一”足以印证他的非凡人生。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传奇的家族:因为他是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的儿子。
  这位生长于外国的外籍华人,虽然在口头和书面上都不懂中文,但他始终跳动着一颗中国心。今年4月26日,是陈依范逝世十八周年。周恩来曾评价:“陈依范一生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服务,不图名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新成立的中山市漫画馆还将推出他的作品特展,以作怀念。
  ■祖籍地是孙中山亲定五十多件作品原件捐给中山
  “陈依范的成就不仅在漫画创作之上,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传奇的家族。”刚坐下,中山漫画馆副馆长邹智怡拿出一本厚书,书封面的边沿已被翻得起了毛。那是一本:《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书的作者则是陈依范的第三位妻子陈元珍。“陈依范就是陈友仁的小儿子。”
  陈友仁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外交家。他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设计者,孙中山“最亲密的朋友”。
  然而,当记者查阅陈友仁的资料,但见网上资料显示其祖籍为广东顺德或广东兴梅,为何他的幼子陈依范如今又在中山籍漫画家之列?
  陈友仁家族的历史布满传奇色彩,就连祖籍地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
  “这个与孙中山有关。”邹志怡说,陈友仁父亲阿陈出身穷苦,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因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因怕连累家人,阿陈对自己的家乡讳莫如深,其后人只知是在中山顺德交界或附近。也有说法,称陈友仁祖籍是在珠海的斗门。然而,当陈友仁面对孩子“从哪里来”的提问时,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中山县。原来,一次,孙中山问陈友仁家乡在广东何处,陈一时答不上来,祖籍香山的孙中山断然决定:“就说是香山县(中山的旧称)吧。”从此可见两人私交甚笃。
  在筹建中山市漫画馆的资料搜集过程中,通过一网站找到了陈依范的遗孀,旅居香港的陈元珍。在中山市漫画馆开馆前三个月,她捐出了陈依范画作真迹五十多件以及相关资料。
  “据陈元珍在聊天时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人出六位数的价格收藏这幅《延安老农》,但她不愿卖出去。”参与征集的馆员说,这批作品的珍贵可见一斑。据悉,中山市漫画馆正在加以整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特别展览,让更多中山人得以了解这位漫画家的非凡成就。
  ■“高富帅”、基督教徒马克思主义信仰
  18岁以前,陈依范的童年在西印度群岛特里尼达岛的西班牙港市度过,每到周日,出身贵族的母亲便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乘坐华丽的马车到户外兜风。来中国前,陈依范正在伦敦律师事务所实习,但对法律已兴趣索然,更喜欢音乐、舞蹈和美术。
  在英国报纸中,陈依范所了解的共产党人都是粗暴无礼的。起初,他瞧不起鲍罗廷夫人,但她带来的一群少女让他着了迷,她们来自莫斯科邓肯舞蹈学校,精灵般的舞姿让他对共产党人的艺术产生了好奇。继而颠覆他固有偏见的是学者模样的鲍罗廷。一次聊天中,鲍罗廷对依范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其实与基督教基本教义并无两样:“早期的基督徒是第一批共产主义者。他们没有私产,共享一切,犹如兄弟。”这对身为基督教徒的陈依范的触动可以想象。
  1927年“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陈依范和兄长受父亲委托护送鲍罗廷从武汉回莫斯科。在鲍罗廷的推荐下,他进入莫斯科绘画学院——根据列宁思想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他决心以艺术为革命服务,为中国争取自由和富强。因此,他没有学习自己最喜欢的油画,而是更容易被群众领会的漫画。
  ■独行侠周游各地向海外宣传中国抗日
  “陈依范不仅是一名画家,还是一名策展人,他将中国艺术带到海外,向海外宣传中国抗日。”中山市漫画馆的负责人介绍,在搜集资料中,他们在大英博物馆的网站上发现了陈依范的漫画。
  从该馆的采集笔记中得知,陈依范1937-1938年间在欧美巡展,以此支持反法西斯运动,为战时的中国争取国际支持,1939年,这些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后留在了当地。1955年,阿姆斯特丹再办展览,并把它们交给了主办方。2009年,大英博物馆得到了这批1930年代后期的中国漫画家作品,总共67幅,其中陈依范的作品有3幅。
  陈元珍的回忆录对巡展的始末有更详尽的描述。
  1931 年依范毕业,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国,但国内的政治气候对他不利,直到1936年初春,陈依范才回到上海,在此前,他的漫画通过地下党刊物和进步刊物在国内流传,小有名气。这次回国,他抱着在上海开展览的个人愿望,也肩负着国际支援法西斯受害者协会的任务:将中国进步艺术家作品带至莫斯科。
  事实证明,他眼光独到。这批富有反战气息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莫斯科引起英国援华委员会的关注,在英国展出后又收到美国中国之友协会的邀请。独自一人,带着有限的盘缠,带着画作和资料,陈依范开始曲折的海外巡展之旅。从英国的伦敦、牛津、剑桥、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城市,到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每到一处,他不遗余力地借艺术、文章和演讲,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行径。
  这些作品也得到西方艺评人的肯定。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更是用四整页刊登了他的作品。
  ■抵房产建新华社伦敦分社前往美国,积极推动中美友好
  陈依范在西方艺术界声名鹊起。1938年夏天,蒋介石夫妇特意接待回国的他。宋美龄希望他以记者身份报道抗战。但陈依范对报道另有私想,他趁机提出想去延安看看,得到蒋夫人批准的通行证。
  多年后,陈依范对陈元珍回忆,延安之行是他生命中有数的最快乐的片断。他和当地的农民共同生活,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课,并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周扬等其他中共领导人。他本希望能留在延安,参加抗日,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则希望他前往另一个“战场”,留在西方,报道中国的抗战,为中共争取海外舆论阵地。回到伦敦后的陈依范没有辜负期望。他频频谈起延安的见闻,让西方获悉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并激发了更多外国知名人士对延安的兴趣。这其中,便包括随后走访中国的著名作家奥登和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一些来自英国的捐款和医药也送至解放区。1946年,陈依范再回中国。1948年,毛泽东建议他建立新华社伦敦分社。为此,他从银行借款,并抵押的自己的房子和人寿保险。
  陈元珍是陈依范的第三任妻子。他们相识于1950 年陈依范返回中国以后。之前陈依范在俄国的第一任妻子早因生活的动荡与他离婚。第二任英国妻子又在1948年去世。
  因是上海小姐,陈元珍在政治运动迭起的年代没少受罪,直到1958年才与陈依范结婚。因为陈依范和其父亲的革命贡献,在此之前,他被保护得很好。“保护圈”终被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和夫人以及10岁的儿子陈杰被下放到河南农村接受“再教育”,陈依范成了“反革命”。几经周折,陈家的求援得到多方的帮助,1971年,他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离开北京去香港,随后去了美国。
  但陈依范的心不曾离开过中国。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前,特别接触了陈依范,听取他的忠告。1973年夏天,他率领美国第一个学者代表团访问中国。1995年4月26日,陈依范因病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享年87岁。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廖薇 字数:3213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waner1022发表于2013-04-21 16:17|

    “许多女性观众都称赞他的帅气。”中山市漫画馆的讲解员把记者带至陈依范的照片前,不忘透露一些小八卦。照片中的陈依范衣着时髦,头发微卷,长着欧洲人的鼻子,正聚精会神地查看手中的小照相机。彼时的他十八岁,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政论漫画家。
      他还有一个英文名:JackChen,记录在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中。皆因1937年至1938年期间,他组织了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巡展,将中国画家反对日本侵略的画作带至苏联、欧美等重要城市,将中国革命艺术第一次介绍给世界。他还创办了新华社伦敦分社——当时独一无二的在西方世界的中共通讯社。如此多的“第一”足以印证他的非凡人生。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传奇的家族:因为他是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的儿子。
      这位生长于外国的外籍华人,虽然在口头和书面上都不懂中文,但他始终跳动着一颗中国心。今年4月26日,是陈依范逝世十八周年。周恩来曾评价:“陈依范一生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服务,不图名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新成立的中山市漫画馆还将推出他的作品特展,以作怀念。
      ■祖籍地是孙中山亲定五十多件作品原件捐给中山
      “陈依范的成就不仅在漫画创作之上,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传奇的家族。”刚坐下,中山漫画馆副馆长邹智怡拿出一本厚书,书封面的边沿已被翻得起了毛。那是一本:《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书的作者则是陈依范的第三位妻子陈元珍。“陈依范就是陈友仁的小儿子。”
      陈友仁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外交家。他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设计者,孙中山“最亲密的朋友”。
      然而,当记者查阅陈友仁的资料,但见网上资料显示其祖籍为广东顺德或广东兴梅,为何他的幼子陈依范如今又在中山籍漫画家之列?
      陈友仁家族的历史布满传奇色彩,就连祖籍地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
      “这个与孙中山有关。”邹志怡说,陈友仁父亲阿陈出身穷苦,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因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因怕连累家人,阿陈对自己的家乡讳莫如深,其后人只知是在中山顺德交界或附近。也有说法,称陈友仁祖籍是在珠海的斗门。然而,当陈友仁面对孩子“从哪里来”的提问时,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中山县。原来,一次,孙中山问陈友仁家乡在广东何处,陈一时答不上来,祖籍香山的孙中山断然决定:“就说是香山县(中山的旧称)吧。”从此可见两人私交甚笃。
      在筹建中山市漫画馆的资料搜集过程中,通过一网站找到了陈依范的遗孀,旅居香港的陈元珍。在中山市漫画馆开馆前三个月,她捐出了陈依范画作真迹五十多件以及相关资料。
      “据陈元珍在聊天时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人出六位数的价格收藏这幅《延安老农》,但她不愿卖出去。”参与征集的馆员说,这批作品的珍贵可见一斑。据悉,中山市漫画馆正在加以整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特别展览,让更多中山人得以了解这位漫画家的非凡成就。
      ■“高富帅”、基督教徒马克思主义信仰
      18岁以前,陈依范的童年在西印度群岛特里尼达岛的西班牙港市度过,每到周日,出身贵族的母亲便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乘坐华丽的马车到户外兜风。来中国前,陈依范正在伦敦律师事务所实习,但对法律已兴趣索然,更喜欢音乐、舞蹈和美术。
      在英国报纸中,陈依范所了解的共产党人都是粗暴无礼的。起初,他瞧不起鲍罗廷夫人,但她带来的一群少女让他着了迷,她们来自莫斯科邓肯舞蹈学校,精灵般的舞姿让他对共产党人的艺术产生了好奇。继而颠覆他固有偏见的是学者模样的鲍罗廷。一次聊天中,鲍罗廷对依范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其实与基督教基本教义并无两样:“早期的基督徒是第一批共产主义者。他们没有私产,共享一切,犹如兄弟。”这对身为基督教徒的陈依范的触动可以想象。
      1927年“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陈依范和兄长受父亲委托护送鲍罗廷从武汉回莫斯科。在鲍罗廷的推荐下,他进入莫斯科绘画学院——根据列宁思想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他决心以艺术为革命服务,为中国争取自由和富强。因此,他没有学习自己最喜欢的油画,而是更容易被群众领会的漫画。
      ■独行侠周游各地向海外宣传中国抗日
      “陈依范不仅是一名画家,还是一名策展人,他将中国艺术带到海外,向海外宣传中国抗日。”中山市漫画馆的负责人介绍,在搜集资料中,他们在大英博物馆的网站上发现了陈依范的漫画。
      从该馆的采集笔记中得知,陈依范1937-1938年间在欧美巡展,以此支持反法西斯运动,为战时的中国争取国际支持,1939年,这些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后留在了当地。1955年,阿姆斯特丹再办展览,并把它们交给了主办方。2009年,大英博物馆得到了这批1930年代后期的中国漫画家作品,总共67幅,其中陈依范的作品有3幅。
      陈元珍的回忆录对巡展的始末有更详尽的描述。
      1931 年依范毕业,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国,但国内的政治气候对他不利,直到1936年初春,陈依范才回到上海,在此前,他的漫画通过地下党刊物和进步刊物在国内流传,小有名气。这次回国,他抱着在上海开展览的个人愿望,也肩负着国际支援法西斯受害者协会的任务:将中国进步艺术家作品带至莫斯科。
      事实证明,他眼光独到。这批富有反战气息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莫斯科引起英国援华委员会的关注,在英国展出后又收到美国中国之友协会的邀请。独自一人,带着有限的盘缠,带着画作和资料,陈依范开始曲折的海外巡展之旅。从英国的伦敦、牛津、剑桥、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城市,到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每到一处,他不遗余力地借艺术、文章和演讲,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行径。
      这些作品也得到西方艺评人的肯定。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更是用四整页刊登了他的作品。
      ■抵房产建新华社伦敦分社前往美国,积极推动中美友好
      陈依范在西方艺术界声名鹊起。1938年夏天,蒋介石夫妇特意接待回国的他。宋美龄希望他以记者身份报道抗战。但陈依范对报道另有私想,他趁机提出想去延安看看,得到蒋夫人批准的通行证。
      多年后,陈依范对陈元珍回忆,延安之行是他生命中有数的最快乐的片断。他和当地的农民共同生活,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课,并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周扬等其他中共领导人。他本希望能留在延安,参加抗日,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则希望他前往另一个“战场”,留在西方,报道中国的抗战,为中共争取海外舆论阵地。回到伦敦后的陈依范没有辜负期望。他频频谈起延安的见闻,让西方获悉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并激发了更多外国知名人士对延安的兴趣。这其中,便包括随后走访中国的著名作家奥登和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一些来自英国的捐款和医药也送至解放区。1946年,陈依范再回中国。1948年,毛泽东建议他建立新华社伦敦分社。为此,他从银行借款,并抵押的自己的房子和人寿保险。
      陈元珍是陈依范的第三任妻子。他们相识于1950 年陈依范返回中国以后。之前陈依范在俄国的第一任妻子早因生活的动荡与他离婚。第二任英国妻子又在1948年去世。
      因是上海小姐,陈元珍在政治运动迭起的年代没少受罪,直到1958年才与陈依范结婚。因为陈依范和其父亲的革命贡献,在此之前,他被保护得很好。“保护圈”终被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和夫人以及10岁的儿子陈杰被下放到河南农村接受“再教育”,陈依范成了“反革命”。几经周折,陈家的求援得到多方的帮助,1971年,他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离开北京去香港,随后去了美国。
      但陈依范的心不曾离开过中国。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前,特别接触了陈依范,听取他的忠告。1973年夏天,他率领美国第一个学者代表团访问中国。1995年4月26日,陈依范因病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享年87岁。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廖薇 字数:3213

    举报 回复

    # 1楼

  • waner1022发表于2013-05-06 15:49|




    举报 回复

    # 2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