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浅谈为何不能否认国产连环漫画的艺术性
[ 时间: 2022.02.23 ]

    现在中国的国产连环漫画行业一片颓势,虽然中国漫画不缺作品,根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几大网站上积累的国产漫画数量就达到15万部,甚至读者变成了相对稀缺的资源,然而中国漫画却面临作品难突破、企业难盈利的困境,很多业内人士的网文也讲述了这项事业的艰难:“中国漫画少有‘爆款’。”“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内涵的‘口水漫画’。”“老原创漫画作品一部部后继乏力,即使是倾尽资金和资源投入,一旦缩减供血,就会脱离观众的视野,背靠腾讯系大树也无法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原创漫画IP。其他平台的作品,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

    “原创漫画跌跌撞撞,背后是漫画平台不景气,漫画公司难融资。近两年来基本很少听到漫画公司获得融资的消息,各家该拆家的拆家,该转型的转型,要么就与平台合作接外包,毕竟漫画不赚钱,想画饼都难。”“漫画平台方面也是要么缩减预算,要么被收购,要么偷偷做盗版。做原创漫画没钱途,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活下去,漫画公司们会减少原创漫画的立项,因为头部格局基本固定,平台基本没钱再砸新的头部出来。补贴和稿费减少,为了作品不被砍掉,他们会选择平台编辑们喜欢的保守类型选题进行创作,比如霸总、女强等爽文,骗取更多“流量”。”

    除了国产漫画事业整体的各种挫折,诸多漫画从业者集中反应的问题就是漫画的艺术性遭遇企业彻底否定,漫画家身份被贬低,变成无法主导漫画的绘画打工者。追随互联网加的思路,2014年、2015年后中国漫画逐步告别纸质杂志,登录网络,中国网民没有付费阅读网络漫画的习惯,即便付费,每部作品的收入也不足以支持漫画生产。于是漫画企业就是把盈利环节放在产业的后期,它们生产大量的漫画挂在网络上吸引读者,来试水,流量高的作品再卖版权给动画、影视、手办等下游产业,实现盈利,这样的经验模式主要嫁接于网络文学。然而,相较网络文学甚至网络视频节目,漫画是个非常花费人力成本的生产活动,漫画企业压缩成本的办法就是压缩生产者的工资,否认产品的高价值——艺术属性,强调仅仅是一般的商业项目,一个IP,而漫画画家和编剧仅仅是些打工者,只是些工匠,跟艺术家不沾边儿。

    当然,漫画的生产者遭遇贬低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企业方要抓牢漫画项目的版权,靠获得风投和下游的版权交易盈利。为了让企业抓牢项目的版权,漫画绘者和编者的身份被刻意忽视。特别是夏天岛的老板姚飞拉与手下的漫画明星产生矛盾以后,漫画的资方更是吸取了经验,努力压制漫画家,让他们仅在作品上属网名,甚至不署名。

    在中国,漫画生产者的艺术家身份被接纳还面临着一个巨大障碍,那就是一些过时的观念:1、掌握话语权的老年权威不接受漫画的艺术地位。计划经济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并不熟悉漫画这种文娱产品,他们果断地将此类全世界都采取的分格叙事的漫画形式斥责为日本式的,而把全世界1930年以前普遍流行的连环画形式视作中国特有的艺术。他们的强硬态度阻隔了漫画生产者将自己的作品归为艺术的上升通道。2、另一方面,某些年轻的漫画企业负责人早年受一些僵化的观念影响,把艺术性等同于所谓的“教育意义”来认识,他们不打算用漫画去重复那些空洞的大道理,便强调自己的产品就是个消遣的商品。然而根据艺术的相关定义,艺术产品的各种社会功能恰恰不属于艺术。 

    本文作者以为国产漫画的萧条局面与中国漫画的艺术属性被否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国漫画是艺术吗?国际上确定一项事业艺术性强弱有两个标尺,一个是接受的地域范围是否广泛,广泛的艺术性强。一个是是否具有实用性,实用性差的艺术性强。漫画只要经过翻译便可以让全球读者阅读,另外漫画完全没有实用性。连环漫画具有美学家木村重信所说的“画框”,在画框内形成“纯艺术”或者说“自由艺术”。连环漫画和其他绘画一样也构建了人类学家岩田庆治所说“曼陀罗世界”,在漫画领域,读者们喜欢用“二次元”这个词汇来代替美学和人类学中的“曼陀罗世界”的概念。相对漫画,网络游戏肯定属于据有实用性的“不自由艺术”,艺术性比较弱,玩家通过操作实现游戏中的娱乐,而非单纯的欣赏。所以,某些企业用组织游戏项目生产获得的经验去框定漫画,这样的经验嫁接肯定是错位的。

    也有人提出漫画是通俗艺术,并非纯艺术。漫画是通俗艺术?还是纯艺术?漫画这种分格叙事的形式并不能决定自身的通俗或者纯艺术属性,它既可以是通俗的文化产品,也可以是纯艺术的,比如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些国外漫画作品:《散步去》《局外人》《瓦尔登湖》等等,肯定属于纯艺术,无法归于通俗。现在国际上也有一些纯艺术范畴的漫画奖项,比如埃斯纳奖、科比奖。

    当然绝大多数漫画作品是针对大众的,属于通俗艺术,但是通俗艺术同高雅艺术之间并没有明确分界线的,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就提到了经典的通俗艺术可以向高雅艺术转化的诸多例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他于世的年代是通俗艺术,然而现在却属于高雅艺术的经典,还比如上世纪6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摇滚歌星鲍勃·迪伦,他的歌词在2016年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四大名著在他们产生的年代都是通俗艺术,然而现在却公认为高雅艺术,还比如京剧、昆曲都由当初的通俗艺术转变为了现在的高雅艺术。已故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先生的作品《火鸟》等也已经被日本评论界看作高雅艺术。

    另一方面,相较于其它的艺术,漫画本身体现出艺术家更高的创造力,他们首先要画画,而且绘画者必须能够写实,他们多数从童年起就经历过大量的素描和速写练习,有着深厚的人体造型基础和透视基础,因为过分夸张变形的人体不被大众接受,这种写实能力是那些退休后才拜师学写意国画、混国画圈的老画家们无法企及的。其次,漫画艺术家还必须能够像作家和剧作家那样叙事,无论通俗的还是纯艺术,基础的叙事能力总要过关。再次,漫画家必须像导演那样能够熟练地应用镜头语言,能够懂得人物表情与人物内心的关系。这一切都使得漫画家这个职业需要一种综合艺术的才能。其他产业的技术打工者,其培养成本多数无法与培养漫画家的成本相比,漫画家是种本该获得更高荣誉感的艺术家职业。

    漫画是艺术,就遵守艺术的客观规律,人为的否认连环漫画的艺术属性,便违背其客观规律,也影响它的健康发展。

    艺术虽然缺乏实用性,但是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却认为艺术是无价的,艺术反应了时代的人文风貌,表现了作者的灵魂和情感,因为与人类灵魂相关,所以艺术非常高贵,不同于一般商品。比如梵高、高更、毕加索的名画,它的纸张、颜料价格和画家的劳务费是非常有限的,其高价值源于人文意义。艺术作品相较于一般实用商品拥有着巨大的人文意义附加值空间,当然纯艺术的附加值要高于通俗艺术。媒体经常会报道一副平常的画作始终不被关注,一旦鉴定作是名家的遗作就价格陡升,万人瞩目,可见人文意义的巨大附加值效应。

    正是因为艺术的价值鲜明地高于一般商品,艺术相较一般商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所以某些生产实用性商品的匠人也声称自己的产品属于艺术,尽管这些产品不具备与实用性隔离的“画框”。比如景德镇的许多陶瓷匠人自称艺术家,他们做的陶瓷器皿不应该用来盛东西,而应该被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事实证明,那些被包装为艺术品的陶瓷器皿的确比一般的商品更受欢迎,交易实现的价格也更高,尽管它们的实际生产成本是近似的。

    与此情况类似,连环漫画如果被附加了艺术的光芒,它也会更加瞩目,更受公众欢迎。在日本,生产漫画的人们没有被集中在庞大的公司里,他们由漫画家率领成立工作室。漫画家往往作为编者和绘者主导自己的作品,他们全才艺术家的身份更加被公众认可。三浦健太郎、鸟山明、原哲夫、荒木飞吕彦、安彦良和、小池一夫等等都是以艺术家身份被漫友们接纳的,他们优秀的作品积累了他们的个人魅力,他们的个人魅力也带动了读者追捧他们的后续作品。这些强调自身品牌效应的漫画家们也格外强调作品的艺术性,比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先生就声称自己的作品是艺术,而非商品。因为强调艺术性,作者的风格得以强化,而且作者的情感和他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也经常通过作品来表达,这些都会拉近漫画与读者的距离,令读者产生高度的共鸣,适当的自我表达能够对漫画作品的商业号召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日本漫画相对,美国漫画和香港漫画采取了公司制,漫画家虽然署名,但是同编者相区别,这样美国漫画、香港漫画在人们的印象中与艺术的距离也较远,香港漫画一直高产而不盛名,读者们更习惯于把香港漫画作为一个整体去记忆。美国漫画公司除了DC和漫威踏足好莱坞获得了一种爆发的机遇,其他漫画公司的作品同香港同行处境类似。

    欧洲漫画也是格外强调作者的,但是欧洲漫画缺乏日本式的末尾淘汰机制,所以欧洲漫画有艺术性,但是商业竞争力却差强人意。日本漫画恰恰是结合了艺术性和商品性各自的长处,在磨合中把优势凸显出来,既有艺术的魅力,同时具备商业竞争力,才被大众高度接受。

    中国漫画否定自己的产品属于艺术,就等于贬低自身价值,抛弃艺术的号召力。某些漫画企业希望像餐饮店或者城建公司那样用自己产品的实用性打动消费者,这其实是对文艺产品的特质缺乏了解的表现,人们对待无实用价值的艺术品的好恶其实深受其艺术光环效应的影响,即便是消遣,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也愿意选择被认为更有品味的消遣手段和方式。对于参与漫画事业的人而言,抛弃自己产品的艺术旗帜,也就等于抛弃自己的竞争力。另外,国内一些漫画企业否定漫画的艺术性,同时也就忽视了艺术的诸多特质,艺术强调创新,在基本质量合格的情况下,艺术要求区别于同类作品,以期让大众认知和记住。其他生产实用性产品的行业就不存在创新的紧迫性,比如餐饮业生产的饺子,好吃是第一位的,形式上的创新可能导致成本的改变(面用得太多),甚至会不被顾客接受(感觉像馄饨)。一些国内漫画企业把其他行业领域的经验照搬到漫画产业内,忽视了其艺术特质,就会造成作品缺乏辨识度,丧失竞争力。更重要的,因为漫画更多地被看作了产品,所以这个领域的权威被忽视了,资深编辑和资深的作者的话语不再有意义,能够决定漫画命运的仅是网络点击率,这样,漫画事业无法再积累自己的行业经验,变得如同市场大潮中一片随风依浪的浮萍。

    所以国内漫画事业因为资方的种种小盘算,就否定作品的艺术性,这种“自谦”行为无异于因噎废食,可以类比宋朝的军队制度,皇帝因为害怕大将反叛,就把他们的军权剥夺了,使得武将无法在战场上自如指挥军队,即便投入昂贵,军队人数庞大,但是战斗力却格外低下,致使整个王朝长期处于被动。否认中国漫画产品的艺术性其实是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态度,是短视的态度,它必然会抑制中国漫画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侯百川

责任编辑:[ 作者: 侯百川 ]

6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