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毕克勤水墨人物的生命本真
[ 时间: 2015.06.10 ]



画家简介

毕克勤1946年生于黑龙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1986年入北京画院研修,师从著名画家史国良;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业班。

2010年与2011年分别应邀赴英国约克郡及意大利米兰大学、都灵大学、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讲座并举办画展。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重要展览,并发表于《美术》《中国画》等刊,入编《辉煌60年·中国画精品集》,出版《中国当代画家·毕克勤作品集》《中国画十家·毕克勤》等专集。

作品被北京画院、京丰美术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日本等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随着审美习尚的变迁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望,人们对以素描改造后的水墨人物画进行了反思,开始了变形和笔墨语言的探索。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又发现虽然加强了表现性和笔墨情趣,但是又失去了表现大题材的能力,一时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处在了两难境地。加之艺术市场的作用,有些人物画家改画山水和花鸟去了。尽管如此,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画家还是坚守在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阵地上,毕克勤就是其中的一员。

 

《铃儿响叮当》(130×126cm)

 

正如毕克勤自己所说: “在造型上我还是喜欢写实的东西,喜欢生活在北方黑土地上的东北人那种强悍、坚韧、略带苍桑,接近原始意味的朴实无华的形象,在笔墨上我喜欢水墨淋漓的中国画笔墨精神,不是单纯地表现自我,而是把现代人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现实主义永远是我遵循的创作方法。”艺术观决定了他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不解之缘。

毕克勤认为:“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应该扬长避短,每个画家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学养品格,审美趣味,气质状态不同,因此不能随风走,要寻找自我。”变形的表现性较强的水墨人物画,对于别人可能是适合的,而对于自己,他认为不适合。他崇尚的是“学院水墨人物画”的传统,丢掉了这个就等于丢掉了自身在艺术上立足的根基,失去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月色》(170×90cm)

 

毕克勤的写实画风,首先表现在造型上,他的那些以北方黑土地上的东北人为对象的人物造型,表现出了学院水墨人物画造型的严谨性,每个艺术形象都按照学院水墨人物画的造形意识来塑造。造形规律上的动态方、动态圆、无机形、有机形,形体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形体的方向、厚度、结构的穿插与镶嵌、边缘线的叠压与外轮廓线的转折,以线画结构,光影的浓缩等等,都严守着学院水墨人物造型的规矩。其次在造型手法上,他所遵循的还是延续着“学院水墨人物画”那种外轮廓勾,内轮廓皴的用笔,素描因素浓缩在笔墨中,而不是南方“浙派意笔人物画”那种以花鸟点厾入画的方法。第三他的那些水墨人物画大部分类似肖像画或群像画,这些画都弱化了情节,都抓住了人物的瞬间神态表情,似与画外相呼应,因而呈现了人物的生动性。

当然,毕克勤的水墨人物画也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东北人》《瑞雪融融》《北方三月》等作品中直面生命的自身,扑捉那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坚韧、乐观、朴实和生命品质,以及那种烙印着生命本质的略带苍桑感的原始意味。这正是从现代的视角对生命自身的观照。

 

 

《北国情》局部(132×128cm)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激烈的生存竞争,使人们处于一种浮躁焦虑的状态,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生命渴求也随之而产生。然而,我们又发现我们与本真生命之间受到了种种阻隔,特别是我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在影像包围的世界里,现代工具遮蔽了我们面对生活的直接性。这使用我们更加看重毕克勤那些直面东北汉子本真生命的作品,更加看重这生命的苍桑感受和原始意味。而这种追求就是去掉阻隔与遮蔽,以我们的感觉和心把握对象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真诚地面对生活,扑捉那些富有特征的东西。

 

《秋日夕阳》(68×68cm)

 

毕克勤的水墨人物画就是以真诚的心灵与对象本真生命的交流与体验。他的作品中没有唯美的矫饰,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形象朴实无华,看看他的《东北人》《浴日》《秋阳》中的形象,那一双双因劳动而变得粗壮的双手,那力壮如牛的身躯,那不善言词的厚厚的嘴唇,那虽然小但很锐利的眼睛,那记录着岁月苍桑的皱纹,那因风吹日晒而变黑了的脸色,都流露着未经修饰的本真生命的自然之美、苍桑之美。他的作品的现代意义正在于以这种本真生命之美对现代人精神上的调解。

(于显达 黑龙江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田野里的笑声》(178×158cm)

 

《查干湖冬捕》(68×68cm)

 

《藏女》岩彩(80×90cm)

 

 

《雪莲》油画(80×90cm)

 《放牧图》(68×68cm)

 《藏西石屋》(138×68cm)

 

《高原彩云》(148×130cm)

 《紫藤》(68×68cm)

 

《留住春光》(197×145cm)

 

 

《金枝玉叶》(68×68cm)

 

《丽日》局部(95×220cm)

 

《幽谷清音图》(68×68cm)

 《藏女与狗》(68×68cm)

 

《秋高气爽》(68×68cm)

 

 

《白云飘过的地方》(90×60cm)

 

《东方欲晓》(138×68cm)
 

 

 

《春播曲》(138×68cm)

 

《绿色的梦》(138×68cm)

 

《高原初雪》(138×68cm)

 

《山雀飞来》(138×68cm)

 

《白云飘过》(68×68cm)

责任编辑:

6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