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标题:市长接待日(插图)

作者:赵国品 创作时间:2008-03-25

尺寸:3483 x 2453 发布时间:2008-03-25

类别:社会生活 点击:5853

说明:

市民通宵排队见市长 3月20日,昆明市民们迎来首个“市长接待日”。19日20时许,昆明市体育馆关闭的3号门早前已有57个市民在排队等候“接待”,有的市民甚至在门口打起了地铺,准备通宵等待市长的“接待”。 打造服务性政府的有力体现   旌银   在全国两会余温尚未散去的这样一个日子里,昆明市政府趁热打铁,试图在改革的大潮中扮演一个急先锋的角色。我并不否认“市长接待日”的积极作用,甚至不认为它是一次作秀或者炒作。相反,我以为,地方行政领导与公民面对面接触,了解民生、民情,这应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有力体现。   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要让有需要的百姓更方便的找到政府,让政府听到更多民间的疾苦和需求。因此,不论昆明市的市长接待日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它所体现的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服务方式的创新应该值得肯定。   当然,如果我们的每个职能部门,都把工作都做到位了,把老百姓的问题和疾苦都当成自己的首要大事来办,还会有那么多人整夜的排队去等市长来接待吗?这再说明了基层单位平时对老百姓的不作为,已是家常便饭。为老百姓服务的观念,还一半会转不过筋来。   民生期待指向依然是人本化 老戎   如果老百姓把“市长接待日”,当成现代“包青天”的再现,在这个法制的社会里,就是一个人治的悲哀。   从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是一种进步,但从侧面反映了民生的期待指向,依然是人本化而非法制化。如果我们的政府机关都能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秉公办事,还用现在市长来设接待日吗?为什么那么多人非得要当面见领导?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非得要找领导才能解决?无论如何,这些都无法掩饰,群众的诉求指向不在于法律和制度,不在于政府这个行政机构,而把希望寄托于领导个人这个实体,寄托在心目中的“清官”身上,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值得赞赏的现象。从法制社会的原理来讲,群众的事情都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事情都能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合情合理地得到解决。那么依我之见,见不见领导,其实倒也没什么必要了。 如果天天都是“市长接待日” 杨秀峰 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市长接待日”的头天晚上8时许,政府门前就有57人在排队等候接待,有的老百姓甚至抱着被子打起了地铺,通宵排队到天亮。 看似不可思议的百姓行为就为亲见市长反映情况,且不说老百姓有多大的苦衷需要向市长当面反映,只为一个明明白白见到市长就足以让老百姓兴奋了。在大多数官员眼里,百姓上访是惟恐避之不及的,因此不乏一些地方领导办公室不标注身份,甚至设置秘书挡道,遇到百姓上访等一律拒之门外,如有个别领导不幸被撞见,也绝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因此导致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无人理睬和关注,所以老百姓乍闻市长亲自接待上访百姓,现场解决问题,自然忙不失迭地挤着去见市长了。 据报道,当天首个“市长接待日”,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共接待、处理了100起百姓反映的问题,引起百姓阵阵掌声。证明,只要政府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百姓是认可的,也证明遇到百姓上访等情况回避是不明智的。 但对于这个30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100多个问题绝不是所有百姓的问题,没有被接待的百姓问题如何解决?等待下一个“市长接待日”?似乎是不可行的,市长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且很多事情不是市长一个人拍板就可以立刻解决的,还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因此要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未必非要开设“市长接待日”,只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重视老百姓的苦衷和心声,在政策范围、权责范围内随时解决百姓问题,营造天天是“市长接待日“的氛围,那么就不会再出现百姓通宵排队等着向市长反映情况了。

0

赵国品

关注

证件合并

社会生活

7220
2888 x 2088 px

重树信用

社会生活

6358
1526 x 1046 px

引颈成一快

财经

9315
2184 x 3216 px

赵国品

关注
市长接待日(插图)
5853
0
发布时间:2008-03-25
6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