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标题:家访的苦恼

作者:张叶 创作时间:2008-01-10

尺寸:3508 x 2480 发布时间:2008-01-10

类别:教育 点击:8806

说明:

曾几何时,家访这个充满温情的教育名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发达,教师家访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家长“校访”、电话、QQ聊天及发短信、发邮件等其他方式所取代。难道家访真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吗?本期成长周刊将和读者交流关于家访的话题。   [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位高三班主任告诉记者,现在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她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每个星期除了有20堂英语课外,还有教研活动、班主任会等7堂课,一个星期下来差不多有30堂课左右。此外,还要负责学生的早自习和晚自习,每天差不多要忙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一天下来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要想去学生家里家访,时间上很难安排过来,另一方面则是在精力上顾不上。因此,要是不是学生的问题实在严重到要和家长面谈的地步,现在家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话和家长沟通和交流了。   南京某中学唐老师说,家访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学生家中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或互通有无,或了解情况,内容不确定,但目标只有一个: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并共同予以实施。但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有家庭、家务等俗事,上班已很辛苦,休息时也需要调整自己。绝大多数老师反映,在学校工作一天,回家连动弹一下的力气也没有了,只想静静地休息一下,哪有精力再去家访呢?以前很多老师为了家访,只好让老公和儿子晚餐自己解决,至于洗衣服、收拾屋子的事儿只好等晚上家访完以后回到家再干了。中青年教师则更难,一个三口之家,若遇家属有事,外出家访时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也捎带上了。而且,由于城区居住环境复杂,寻找学生家庭住址很不容易,计划好到某位学生家去家访,有时是找不到地方,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有应酬,无暇接待。加上对治安环境的担心,许多女教师不敢晚上单独去家访,有的由老公陪伴,有的则和搭班老师约好共同家访。效率低,步履重,它被现代通信方式取代就不足为奇了。   [调查] 六成学生欢迎老师家访   然而,据调查,有72%的家庭非常欢迎老师到自己家里去家访;不希望老师家访的家长只占24%,持无所谓态度的家长有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5%的家长对于老师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与自己交谈感到惧怕。有些老师在与家长谈论孩子的学习及表现时,因为家长疏于管理或放任不管,就对家长进行责问、训斥,把家长“训”得低下头去像个小学生一样认错还不罢休。这样的方式最令家长恐惧。   在一份由学生自己填写的调查表中也有60%的学生非常欢迎老师到自己家中家访。其中不希望老师家访的家长很多是善意的理解,他们觉得老师白天工作那么辛苦,晚上占用老师休息时间实在过意不去。有28%的学生怕老师到家长面前“告状”而不愿意老师到自己家中去家访,因为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代价实在很大。学生们希望老师家访时以平等、亲切的方式与自己交流。有60%的小学生意识到家访能让家长了解自己在校表现,也可以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在家表现,在与老师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中,更容易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各方面得到提高。     对于时下流行的由老师打电话或让孩子带信等方式请家长到学校“校访”的交流方式,91%的家长表示不反感。家长们对于这一交流方式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老师们日常工作很忙,要钻研教学,还要管理学生,回家也要操持家务。他们认为“校访”也可以真实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他们愿意根据老师的建议教育孩子。但同时也对“校访”的时机提出了担心:有时去“校访”老师不在,或要上课,家长白跑一趟没有收获,希望老师对此作出妥善安排,提前告知家长适宜的“校访”时间。另有8%的家长不愿意“校访”,原因是觉得老师工作忙,不便于打搅,怕给老师添麻烦。有极少数家长不愿“校访”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不好意思见老师。而单纯用电话与学生家长交谈孩子学习情况的方式出乎老师们的意料,在调查中显示不被家长们接受,大家认为打电话时双方交谈太仓促,不利于深入交谈,显得老师没有诚意。   [家长] 家访让彼此更了解   市民张先生:我欢迎家访。老师怎么能不家访呢?虽然信息技术很发达,但是电话交流和面对面的交流完全是两回事。平时老师很忙,我们也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如果老师来家访,我们就可以深入交流,更好地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市民王女士:我喜欢老师家访。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来家访,感觉特别亲切,不但老师对学生更了解,学生也有机会和老师深入交流思想,家长当然更能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孩子的情况,不像电话,冷冰冰的,没有温度。   市民李先生: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家访,家访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虽然现在沟通方式很多,但听到的和直观看到的毕竟是两回事,只有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我就碰到一个孩子平时成绩很好,可是有一段时间突然下滑,问她,也不肯多说,家访后才知道,她父母亲吵着要离婚,孩子很担心,没心思念书。后来我和家长及孩子进行了沟通,孩子的成绩也就赶上来了。   家长们普遍认为,家访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亲切而又平等的交流方式,更易于让小孩子接受,效果显著。而且家访时教师是有备而来,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由于时间充足,老师会谈得更加透彻、全面,尤其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也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全面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生小林,原本是个特别惹人喜爱的有灵气的孩子,由于父母的个人原因,与父亲的关系很僵,有时一年半载连“爸爸”这一称呼都不叫一声,但这位父亲仍在苦口婆心地教育、抚养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林对班上的一位女孩产生了好感,并逐渐发展成了单相思,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父母的百般唠叨下自信心也没有了,但他从不与家长沟通。父母看到孩子的情况急得无法安心上班,老师多次在课上、课下批评教育也无济于事。有一天晚上下雨,适逢晚上老师到该生家中去家访,小林的父亲激动地对老师说:“感谢老师,你们要是不来,我们夫妻俩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了,你们的到来就像这场及时雨啊!”老师针对小林的情况,给小林提出了“扬长避短”的目标,请他发扬自己原有的长处,在家做个尊敬父母的好孩子。家访之后,小林就像春天的禾苗,在甘雨的滋润下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一次简单的家访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家长、老师、学生谁不喜欢呢?其亲和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显而易见。   学生小军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听说老师准备家访,欣然邀请老师顺路到自己家中去看看。而学生的家长听说老师要家访,激动地给学校写来了近三千字的感谢信。家长、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渴盼是如此热切。   [学校] 提倡教师做家访   南京夫子庙小学分校的陈骏副校长介绍,他们学校规定班主任每个学期都必须到学生家里进行一次家访,家访的内容主要是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情况;指导学生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此外,他们对一年级已经录取,但还没有正式上课的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也要进行一次家访,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性格、学习习惯等,以便上学后有针对性的教学。   而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表示,学校提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学校也要求班主任老师一个学期中要到20%-30%的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虽然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指标,但是在每个学期的学生问卷调查中,会有关于老师家访情况的调查。在学校的德育网络教育中,社会、家庭、学校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共同教育,而班主任又是联系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单靠学校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大力配合。   另一所中学的学生处的张老师则表示,对于老师的家访,他也希望家长应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也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肯定是在学校犯了什么事,才要惊动老师来家里“告状”,而应该把老师的家访看做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了解孩子情况的一次机会,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消除孩子对老师家访的排斥心理,也有助于老师家访工作的展开。   

0

张叶

关注

文理分科

22919
3508 x 2480 px

买股碰上铁公鸡

财经

13968
2216 x 1607 px

张叶

关注
家访的苦恼
8806
0
发布时间:2008-01-10
61.7K